如何從“中國制造”發展為“中國創造”?如何在職業教育下培養能工巧匠,甚至是大國工匠?8月17日,一場以“創新·融合·共贏 技能型社會構建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主題的“科學咖啡館”活動在我區舉行。
隨著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響應浙江“新春第一會”全面加強高素質干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三支隊伍”建設的號召,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做出西湖貢獻,西湖區科協積極推進教育改革與產業合作,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技能人才。
活動伊始,杭州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王菊紅進行了致辭。她強調,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模式,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場運作、具備科技背景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是當下的發展方向。希望現場嘉賓能夠借“科學咖啡館”這一創新科學傳播模式,促進探討交流、碰撞思維火花。
隨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簽約授牌儀式與西湖區智能制造協會揭牌儀式點燃了活動現場的熱情火花。這一系列活動旨在深化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項目合作等多個層面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把握時代脈搏的機會,為企業提前打開了一個聚焦高質量人才的窗口。
創新素養是 21世紀人才的核心素養,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當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創新型人才培養對于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促進個人發展以及應對未來挑戰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活動中,來自浙江大學的傅建中教授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楊偉群教授根據主題,分別作了主旨演講。
“創新人才的培養將決定我們國家的未來。”傅建中教授在發表題為《新質生產力引領工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演講伊始,就跟現場觀眾強調了技能型社會構建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當下社會需要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特別是在硬科技領域的培養。傅教授還強調了浙江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在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所做的努力,通過與專業學科教育的有效結合,打造出技術支撐平臺,有力地推動了工程訓練向創新驅動的轉型。
楊偉群教授在《世界技能大賽 3D 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分享中,介紹了教育部與人社部在推進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方面的最新進展,并介紹了當前職業技能賽事的情況。“我覺得3D數字化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技術。”楊教授以機械設計領域為例,特別提到數字化工具在教育和職業培訓中的廣泛應用,他認為這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楊教授認為,當前發展方向應該是推動高校與企業合作,加強工程技術實踐教育,以適應行業需求。
專業分享意猶未盡,圓桌對話環節更是精彩紛呈。此次活動還邀請到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上海)研究中心王迪主任、浙江省教育廳職成教教研室崔陵主任、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楊全利教授與杭州永榮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星星同臺,從學校、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視角出發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圓桌對話
嘉賓們一致認為,要實現技能型社會的建設,需要加快職業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強化產教融合,擴大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和技術競賽等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從而更好地應對國際化的競爭挑戰。
此次“科學咖啡館”活動由浙江省科協指導,杭州市科協主辦,西湖區科協、杭州永榮實業有限公司、西湖區智能制造協會、潮新聞承辦。活動不僅為參會者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更為我國在技能型社會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指明了方向。
來源: 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