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河南省農科院張新友院士團隊在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上發表花生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花生的遺傳馴化史和遺傳機制,并挖掘出一批事關花生特性的關鍵基因,對指導花生育種工作意義重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實施全國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我國是花生生產和消費大國,拎穩“油瓶子”一頭連著百姓餐桌,一頭事關國家糧油安全,花生產能是否能滿足需求備受矚目。
俗話說:“種子不好,高產難保?!比绻f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那基因則是“芯片”的核心組成部分?;ㄉ沁B續開花還是交替開花、是直立株型還是匍匐株型、高油性狀如何、莢果形態是怎樣的……這些花生的性狀表現全都由基因決定,并對花生生產有著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關于花生栽培種起源和導致其亞種間多樣性的遺傳機制沒有定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花生種質資源的挖掘利用與品種改良。
花生是河南省第三大種植作物,為保持花生種植優勢,省農科院從2016年開始謀劃該研究項目。“我們采用全基因組重測序技術對300余份花生資源進行分析,揭示了花生品種間的遺傳多樣性,還確定了一些與花生開花模式、莢果和籽仁的重量以及油含量等關鍵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位點和區域。”省農科院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鄭崢介紹。了解其遺傳多樣性,有助于更準確地選擇具有優良特征和較大差異的基因型作育種親本,同時借助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可以加快優良品種的選育過程并支持精準育種,有利于推動花生全基因組選擇和精準育種技術的應用,促進花生育種新突破。不僅如此,該研究獲得的數據還可以幫助發現遺傳缺陷或不利的遺傳變異,從而在花生育種過程中規避品種缺陷。
“該研究對于花生設計育種、花生單位面積產能提升、品質改良等均具有重大意義。”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衛文星表示。
來源: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