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心理健康問題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老年人精神健康問題,特別是情緒障礙普遍存在,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然而,由于老年情緒障礙的臨床表現多樣,特別是其軀體化癥狀,使得診斷和治療過程充滿挑戰。為此特邀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李洪毅進行分享。

精神健康問題在老年人群中的普遍性和影響如何?以老年患者焦慮障礙為例,它的臨床特點有哪些?

**李洪毅教授:**精神健康問題在老年人群體中非常普遍,并且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這些問題的表現可能不典型,治療難度也相對較大。權威調研顯示,我國成人精神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約為16.6%。對于老年人來說,由于身體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可能更為突出。

以廣泛性焦慮障礙為例,老年患者可能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精神性焦慮癥狀,如過度擔憂或緊張。相反,他們可能更多地表現出軀體性焦慮的癥狀,例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能導致心悸、出汗、顫抖等。

此外,老年人的焦慮可能表現為對健康的過度關注,擔心小病變成大病,這種擔憂可能進一步加劇他們的焦慮感。老年患者的焦慮障礙還可能表現為情緒波動、社交退縮以及對治療的抵抗。同時,由于老年人可能存在其他健康問題,焦慮障礙可能與這些疾病共病,增加了治療的復雜性。

您能否分享識別老年患者軀體化癥狀的經驗和技巧?請結合您的臨床經驗,談談焦慮障礙的臨床特點和診療難點?

**李洪毅教授:**老年焦慮癥患者往往難以識別自己的精神焦慮癥狀,而是將身體的不適作為主要的就診原因。這導致他們常常首先尋求綜合性醫院的神經內科、消化科或心內科等科室的幫助。然而,由于這些科室的醫生可能缺乏識別精神心理問題的經驗,因此面對老年患者以軀體癥狀作為主訴時,診斷可能會遇到困難。

當遇到老年患者時,如果他們表現出以下特點,醫生需要特別關注他們背后可能隱藏的精神心理問題:

軀體癥狀長期存在,呈現慢性化特點。

癥狀涉及多個系統,且容易變化。

癥狀的加重與生活中的壓力或刺激有關。

盡管進行了許多檢查,但結果難以解釋患者嚴重的軀體不適。

在這些情況下,醫生需要評估患者的癥狀背后是否存在情緒問題,如焦慮或抑郁,給予準確診斷。

在老年人的焦慮障礙治療過程中,如何平衡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您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方案?

李洪毅教授:就心理治療而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醫患關系,要學會傾聽患者描述癥狀,醫生和家屬要認識到:這是個病,不是裝病,患者難受痛苦的感受是真實的;當然,患者也要認識到,這不是絕癥,畢竟沒有發現嚴重的軀體疾病;最后,我們鼓勵患方參與,共同對抗疾病。

例如,經過藥物治療,等到癥狀稍有改善,患者就應該積極進行簡單勞動或娛樂活動,讓自己更加忙一點,生活充實點,以此減少對癥狀的過度關注,這有利于“打破惡性循環”,取得更好的療效。

藥物治療是一種常規的治療手段,有些患者對精神科藥物顧慮多,這時可交流藥物相關知識,包括用藥意義、可能效果及起效時間,主要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等。另外,通過緩慢加量,控制最大劑量,減少多藥聯用,包括個體化選擇藥物,也能減少嚴重不良反應,增加獲益。

老年精神科在治療心身疾病方面有哪些特色和優勢?在老年精神科中,跨學科合作是如何進行的?

李洪毅教授:心身疾病,通常跟心理社會因素(性格、刺激、壓力)有關,表現為情緒問題(焦慮、抑郁)和難受的軀體癥狀。我們老年精神科,特別強調精神醫學與老年醫學的融合,積極開展老年綜合評估,注重老人功能維護,重視“心-身同治”(心理-軀體問題共同干預),能提供藥物-心理-物理治療等綜合干預措施。

老年精神心理問題患者容易合并軀體疾病,器官功能障礙或其它老年常見問題,我們通常在綜合評估基礎上,針對患者高風險問題或復雜的多方面臨床需要,提供針對性干預或MDT團隊服務。

李洪毅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 科主任

醫學碩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成都市精神病與精神衛生質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理事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精神與心理健康分會 委員

四川省老年醫學學會 精神衛生專委會 主任委員

四川省老年學學會 老年病學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

四川省醫學會老年分會 委員

主要從事老年情緒與認知障礙相關研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點項目“30. 新型無創腦機接口技術”項目骨干。

研究制定“成都市長期照護保險失智失能等級評定標準”,參與起草“四川省失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研究成果獲省、市級科技獎3項。

來源: 全科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