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坐油車不暈的人

一上電車就會暈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平時自己好好的怎么一上網約車就暈車?
那種頭暈、惡心、胸悶甚至面色蒼白、上吐下瀉的狀態實在是令人不堪回首……**恨不得跟司機說:**你下來,我來開!
為什么會這樣呢?人為什么會暈車?暈車又叫“暈動癥”。表示人體暴露在刺激性的運動環境中(不管你是坐車、坐船還是坐飛機)出現的一系列不適反應,如頭暈、疲倦、冷汗、胃部不適、惡心嘔吐、過度換氣等。

盡管大家對暈動癥的癥狀都有著較為清晰的理解,但對它的成因卻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

其中最廣泛采納的是感覺沖突假說:當感覺系統感知的運動信息相互矛盾;視覺、動覺以及位置覺等實際傳入的感覺信息和人體根據以往經驗所預期的感覺信息之間產生矛盾,都會導致產生暈動癥。

簡而言之,會暈車,主要跟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有關。

眼睛通過觀察環境變化,直接感知我們有沒有在動。

耳朵里則是有一套精密的平衡感知系統——**前庭,**它可以感受到我們是否真的在動,是在上坡還是下坡,是在加速還是減速,是水平移動還是垂直移動。

正常情況下,眼睛和耳朵(前庭系統)提供的信息應該是一致的。

**但坐在晃動的車上時,**眼睛與車的運動相對靜止,看到的畫面是比較穩定的;而耳朵卻在顛簸、變向的過程中受到較強的刺激。

這就使得它們接受的信息出現了分歧:耳朵“覺得”你動了,但是眼睛“認為”你沒動。

這時,大腦接收到了兩個不一致的報告,就會讓它有點暈。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自己開車的話不那么容易暈車,因為司機握著方向盤腳踏油門主動掌握汽車,身體產生的每一個動作都在通知大腦:我們在動哦,我們真的在動!

而大腦只要能感知到人的動作和運動之間的關聯,對方向改變與加速減速都有預判,就能得過且過覺得一切都是和諧的,人也就不容易產生暈動癥。

**為什么坐電車比坐油車暈?**很多人覺得坐網約車容易暈車,確實。

這不是人們的心理作用,而是這一行當普遍使用的新能源電動車會提高暈車的概率。

如果涉及自動駕駛,那么與傳統車輛相比,暈動癥的發生率會增加17.24%。

為什么呢?電動車比起傳統燃油車,在讓大腦產生“我沒在動啊”的錯覺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其實很好理解,電車跟油車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動力表現不同,而且還多了個能量回收。

燃油車起步扭矩緩慢上升,車輛緩慢加速,給人一個反應時間,但是電車從零直接到最大扭矩,加速很快。

電動車在剎車的時候大多數有進行動能回收的系統,目的是省電節能。

但很大一部分車型動能回收系統都介入得很突兀,車內乘客會感覺到一股拖拽感,加重不適。這樣的性能決定了**電動車加速和剎車時都更快更突然,**更接近“一腳油門一腳剎車”的人見人打駕駛技術,給大腦制造的感官不匹配感也更強。

另外,電動車引擎運行時的聲響比起傳統燃油引擎的轟鳴可輕巧太多了,**帶來的震動也更小。**這種“安靜”讓乘客對車輛何時要起步加速沒有預判,也沒有白噪音來分散注意力。

所以也會加劇這種“錯覺”。

有什么改善方法嗎?

解決暈車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馬上下車,但在日常出行時,這種做法可能會帶來不便。

想有效改善暈車體驗,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1蕩秋千建立耐受

有暈車史的人,**平常可以加強前庭功能鍛煉,**適當多坐車或做一些旋轉、翻滾等運動來調節,如蕩秋千等。

蕩秋千還有助鍛煉人的空間感覺,提高空間感維度方向的把握能力。

2開窗通風

感到憋悶時先開窗通風,在遵守法規、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停車并下車走走,車內不要放刺鼻的香水、香包等物品。(或者要么多看窗外,要么閉目養神。)

3提前半小時貼暈車貼

皮膚吸收藥物需要一定時間,所以暈車貼通常應在**上車前半小時使用。**將其貼于耳后、肚臍部位,可明顯緩解頭暈、惡心、冒冷汗的癥狀。

暈車貼的功效**一般持續6小時左右,**但有時乘車距離遠、時間較長,如果連續使用,應輪換位置;連續使用兩貼后,第三貼最好間隔6小時以上。

4隨身帶點橘子皮

若乘車經常頭暈腦脹,可以**帶一塊新鮮的橘子皮,**不舒服時聞一聞。

5盡量坐前排

**后座視野較差,**當耳朵里的平衡器官正在適應一種運動時,眼睛無法認定自己是在運動還是靜止,暈車就更容易產生。

6轉移注意力

用聽歌、聊天或睡覺來轉移注意力,但不要看手機、看書,以免加重暈車反應。

來源:人民網科普、科普湖南、江蘇疾控、上海科技館等

來源: 人民網科普、科普湖南、江蘇疾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