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時光之中,絕大部分時候,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都是人類社會中絕對優先的主題:如果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就意味著會發生饑荒,進而導致人口萎縮、社會動蕩,對文明的延續造成極大的威脅。為了保證糧食生產,除了拓展種植的總面積(也就是開荒種地)外,努力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就成了各個時期都不能忽視的重要任務。

為什么施肥?

提高糧食的單位產量,最常見、最重要的兩項措施,一個是施肥,另一個是灌溉。我們都知道,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而一顆種子,從幼苗到開花抽穗,最終結出大量的稻米,同樣也必須遵循這個規律:稻米里含有的各種元素,不可能憑空產生,只能是從空氣、水和土壤中獲取。確切地說,是從土壤中的有機質(主要是腐殖質)中獲得的。

圖源:Pixabay

而土壤中的腐殖質當然是有限的,當它們消耗殆盡,土地就會變得貧瘠。解決方法有兩個:實施輪作,給土地一個休息的時間;合理施肥,補充土壤被植物吸取的養分。這就是施肥的根本原因所在。

肥料進化史

古代

在人類的幾個古文明中,極可能都分別發現了施肥的價值。出土的文物表明,在大約4 000年前的湖熟文化中,就有“罱泥作肥”的做法(把河、湖里的淤泥撈起來,用小船運回,再拿來作為肥料)。隨后,人畜糞便作為肥料,應該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了。古代的廁所被戲稱為“五谷輪回之所”,就是從這里來的。在唐太宗時期,還有一個“賣糞天子”的笑話,足以證明當時對于肥料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

近代

糞肥的缺點顯而易見:產量有限,臭氣容易招來蒼蠅,糞便中的細菌、寄生蟲卵、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會在土地和灌溉用水里滋生、傳播,可能造成各種人畜疾病。因此,在近代以來,我國農業上普遍先將糞肥腐熟,也就是緊密地堆積在一起,利用微生物將其發酵、分解,同時產生較高的溫度而殺死病原微生物。而更可靠的辦法,是把它們投入沼氣池里產生沼氣,再將廢渣拿來施肥。

而后,在化學工業的支持下,人類逐漸找到了糞肥的替代品:化學肥料(簡稱化肥)。作為人工合成的無機化合物,化肥既可以分別使用氮、磷、鉀肥,也可以預先將其混合(稱為“復混肥料”),只需要一次施肥就可以滿足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人弗里茨·哈伯為了解決硝銨炸藥的原料短缺問題,在 1909年發明了有實用價值的合成氨的方法,間接促進了化肥的爆炸式生產。

1978 年,我國在赤水建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赤天化公司,標志著我國化肥自給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未來如何?

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它的營養成分較為單一,如果長期只使用一種化肥,就很容易導致土壤的營養成分失調,甚至土壤板結;灌溉用水流過田地時,會將一部分化肥帶走,又容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購買化肥總還是要付錢的,這也抬高了種糧的成本,影響了農戶增收。

圖源:Pixabay

近年來,各國開始重視化肥過量使用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2015 年,我國農業部頒布《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就提出了農藥、化肥減量使用的構想。具體而言,就是在保證糧食產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

要實現這一點,最核心的就是精準施肥:由農技人員先對特定地塊的土壤進行分析化驗,弄清它對氮磷鉀的需求情況,再有針對性地施肥,做到“缺啥補啥”。

其次,是大力推進綠肥的使用。無論是哪種糧食作物,能夠食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剩余的部分并不能吃,比如植物的莖、葉、藤、秸稈等。然而,這些東西也蘊藏著豐富的有機物,倘若作為廢棄物扔掉或是燒掉,實在是一種浪費。因此,把它們簡單地處理之后(比如粉碎、堆漚),再埋入土壤之中,或是覆蓋在土壤上,就能作為肥料,把部分營養物質歸還土壤。

另外,就是緩控釋肥料的應用。這種肥料就像是一顆小湯圓,用不透水的薄膜把復合化肥完全裹在里面,讓肥料不至于很快就全部釋放到土壤里;而薄膜上有微小的孔洞,能在土壤中水分和壓力的作用下把肥料緩慢地溶解、釋放出來。還有些緩控釋肥,用的是脲甲醛等有機聚合物,它們不溶于水,但可以在土壤中緩慢地分解,同時釋放出氨鹽供植物使用,實現“一次施肥,長期作用”的效果。

截至2020 年年底,《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已經順利完成。

當然,要實現農業增產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根本上還需要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指導思想,不向自然過度索取,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供稿單位:重慶科普作家協會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積跬步以致千里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