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不知道您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只要一喝水就有尿意?不過,我倒還聽說過有人無論怎么喝水就是少有上廁所的感覺,到底這兩種情況哪個比較好呢?
其實,這兩件事都非常重要,也是每個人的日常必做的事。之所以會有疑惑,主要還是擔心身體出問題。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須先要明白一個過程,那就是喝下去的水是怎么變成尿的。
可以肯定是,水在喝進去以后不會立即變成尿,它需要在身體里兜兜轉轉好一大圈。咱們簡單描述一下,喝水的動作開始后,最先能感受到滋潤的是口腔和喉嚨,然而真正意義上的水吸收是從胃才開始的,而且大部分的水實際上是在小腸黏膜處吸收。
吸收之后的水去哪了呢?答案是都進入了血液成為了血漿的一部分,然后循環走遍全身。當身體感知到有新的水進入之后,就會把原來在血液中的一分部水排泄出去,而這部分水在流經腎臟的時候,會在腎小球的作用下先形成原尿,就是尿液的最初狀態,然后再經過腎小管的反復重吸收,最后形成尿液,順著輸尿管流入膀胱儲存起來。當你到了洗手間,頭腦里暢想高山流水的時候尿就排出去了,整個過程到此結束,從喝水到尿形成一般需要40分鐘。
那么,既然喝進去的水最后總會變成尿排出去,我們又為什么要喝水呢?
因為喝水對維持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我們體重的70%都是水,尤其是血漿的90%以上都是水。這么多水的存在是有它必要性的。首先,它在血漿里能發揮類似漕運的作用。比如給細胞運去營養物質,并順手帶走代謝廢物。其次,它能夠發揮維持滲透壓的作用。初中生物學就教過,如果細胞內外滲透壓不同,那細胞正常形態就被破壞。再則,水還是新陳代謝的基礎。細胞內所有的生化反應,比如三羧酸循壞、糖異生、糖酵解,這都得在有水的環境下完成。所以,水是生命之源的說法一點都沒有錯。
身體每天都要以尿的形式排出廢水,同時還要分泌消化液、唾液、眼淚,環境溫度高和運動的時候咱還要出汗,這些都是水分。既然有丟失,就必須要趕緊補充,否則體內的水一旦少了,那就會出現脫水。可以說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但不能不喝水,缺水嚴重了可是要命的事。
尿液的顏色為什么有深有淺,這里面是有什么呢?尿的多少又和什么有關系呢?
正常的尿液都是會帶點黃色,是由于這里面含有膽紅素代謝產物。正常點的尿是淡黃色,如果水喝的不夠,尿液濃縮了,那顏色就會變成黃色,甚至深黃色。相反,如果水喝的太多,那顏色就更淡一些。如果出現了某些疾病,比如腎炎、尿路感染,或者吃了過多含有色素的食物,比如胡蘿卜、南瓜等,尿液的顏色也會更深一些。至于說尿量,這就跟飲水量有關了,對于健康人來說,水喝的越多,自然尿的也越多,如果喝水特別少,甚至可能會出現尿量少的情況。
為何有些人會出現一喝水就想上廁所,而有些人則不會呢,這些都正常嗎?
絕大多數情況都是正常的。只要水喝得足,尿自然就會多。而且水喝得越快,尿也形成的越快。尤其是吃了一些利尿的食物,比如西瓜、啤酒,那尿形成的就更快了。不過,喝水和排尿并不劃等號,因為咱們身體里有一個儲尿罐,就是膀胱。一般情況下,當膀胱的尿液達到300毫升左右時,就會有尿意,這時候大腦會接收到膀胱發來的信號說,不行了膀胱要滿了,再不倒出去就要“冒漾”了,大腦就會提示你找個地方“放放水”,緩解一下膀胱的壓力。但是,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場所,膀胱和尿道括約肌就會一直繃緊著,并且硬抗到最后。
不過呢,每個人的體質有所不同,即使喝一樣多的水,有的人尿得多,有的人尿得少。這是因為不同性別、體重的人循環血量不同,需要補充到血漿中的水量自然也不同,多余的水還會被排出去。
什么情況下會出現排尿增多呢?在不考慮疾病的情況下,如果吃了西瓜等含糖量較高的水果,或者喝了含有蜂蜜、酒精、咖啡因等利尿成分的飲品之后尿量會增加;當環境溫度比較低,會刺激體內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減少,尿量也會增加。如果情緒處于緊張狀態下,或者懷孕到中晚期的孕婦也會有尿頻的情況。此外,在某些疾病狀態下也會出現排尿增多的情況,比如患有糖尿病、尿崩癥、甲亢、泌尿系統感染,或者在使用利尿劑和某些抗生素藥物也會促進尿液排泄。
什么情況下會出現排尿減少呢?
如果環境溫度較高或者運動時,身體會排汗,這樣尿量則會減少。如果身體出現了尿路梗阻、腎功能障礙類疾病,以及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也會導致排尿減少。不過這種情況下往往會伴隨著水代謝障礙癥狀,比如全身或局部浮腫等。此外,在使用了抗利尿藥物的時候也會出現排尿減少的情況。
除此以外,有人膀胱彈性很好,耐受力更強,甚至啤酒踩箱喝卻不上廁所,并不是代表他尿少,只不過是在膀胱中儲存著而已。但這并不是好習慣,對循環和泌尿系統的健康非常不利,鬧不好還會患上泌尿系統感染或腎炎。而有些人耐受性略差,有一點尿意就想去廁所,還有一些人則純粹是習慣問題,比如喝水的行為給大腦一個可以放水的信號。
為了健康我們該喝多少水,又怎么知道自己該喝水了呢?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處于溫和氣候下,低身體活動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至少要喝1700毫升水,女性要喝1500毫升水,如果溫度高的天氣或者是進行了大量身體活動,就要增加飲水量啦。正確的喝水方法,不是等到身體缺水出現口渴了再喝,而是要每1-2個小時就喝上100-200毫升水。當運動完或者睡醒也要記得喝水。當出現口渴或者排尿減少的時候,那就意味著身體已經出現了缺水的情況,習慣這時候再喝水,那時間長了就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最后總結一下,一般來說,一喝水就尿和多喝水也不尿,無所謂“好”與“不好”,都是身體的正常反應。但如果經常“一喝水就尿”或者“多喝水也不尿”,那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尿多尿少了,這種情況當然兩者都不好。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張宇 營養學博士
審核:張娜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副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