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晴晨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賬戶里莫名多了幾筆支付款項,
有的金額甚至多達上千元。
暑假期間,孩子玩游戲,家長幫忙開通了支付賬戶,結果賬戶連續被扣款,電話打給客服才知道,在家長完全不知情下,個人賬戶默認開通了**“免密支付”**。
為簡化付款流程,近年來,很多商家推出了“免密支付”等功能。然而,一些平臺“套路”消費者,未經授權,私自開通了該功能權限,或是開通提示不明確,如果不仔細查看,很難發現自己“中招”了。
游戲只是其一,現實生活中,類似的“陷阱”還有很多。今年5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免密支付、自動扣款已成為誘導消費的主要元兇。**其中,一些網絡保險銷售廣告以低價或免費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購買或體驗后連續自動扣款;有的短視頻平臺推送離奇浮夸的“微短劇”,以極低價格誘導觀眾觀看并默認開通免密支付,自動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費。
截至5月末,在網絡投訴平臺“黑貓投訴”的累積案例中,有近5萬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免密支付”,涉及眾多網絡平臺和應用。大量投訴反映用戶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開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戶在不知情時被免密扣款、盜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是否使用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的決定權在消費者,默認或誘導開通、設置小字條款等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
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重點細化了經營者義務,對自動續費等新領域新問題作出了專門的規定,也有助于引導經營者合法合規提供免密支付服務。根據條例,經營者采取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方式提供服務的,應當在消費者接受服務前和自動展期、自動續費等日期前,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
山東元衡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坤寶表示,平臺或者商家應該遵循法律法規,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功能的開通條件、風險及取消方式,并且提供明顯的提示信息,不得默認勾選該功能。
由此可見在消費者未同意勾選“自動扣款”的前提下商家默認開通此功能屬于侵犯了消費者權益尤其是年齡稍長者大多數是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免密”該如何防范或取消呢?
**選擇不開通。**看到“免密支付”的字樣,一定不要去勾選。便捷支付方式還有其他選項,比如刷臉支付、指紋支付等。
**取消“免密支付”。**如果不小心勾選了“免密支付”,別急,我們可以在支付平臺里選擇取消。
**微信取消方式:**打開微信,選擇右下角“我”,點擊“服務”,再進入“錢包”,點擊最下方的“支付設置”,查看其中的“免密支付”或“自動續費”,找到相應項目,根據需要選擇是否關閉。
**支付寶取消方式:**1、打開微信,選擇右下角“我的”,點擊左上角“設置”,再進入“支付設置”,點擊下方的“免密支付/自動扣款”,查看其中的“免密支付/自動扣款”服務列表,找到相應項目,根據需要選擇是否關閉。2、直接在支付寶搜索里搜索“免密支付”,選擇“支付設置”后,按照上面的操作步驟選擇即可。
**銀行卡:**每家銀行的設置方式不一樣,最便捷方法是撥打銀行熱線,在客服幫助下取消不必要的“免密支付”。
類似的,美團、抖音等App也可以在相關的支付功能頁面手動關閉“免密支付”功能。
被“套路”該如何追回損失?
撥打商家服務熱線說明情況追回錢款;搜集憑證,撥打“12315”中國消費者協會設立的投訴舉報熱線,或商家所在地的其他投訴平臺等。
參考來源:新華社、工人日報等
來源: 新華社、工人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