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奕凱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姜思凝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審核:李 劍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主任醫師

68歲的張阿姨常常乏力、頭暈,在菜場突然兩眼一黑暈倒在地,醒來心慌了很久。當天在心內科醫生的建議下,張阿姨做了能監測24小時心電活動的動態心電圖(Holter)檢查。張阿姨拿著Holter報告一頭霧水。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報告上寫著:24小時內總計心臟搏動62054次,平均心率43次/分,陣發性心房顫動,其中心動過緩事件 (心率<50次/分)持續時間占總時間的75%,共發生48次長間歇,最長停搏時間為 5.56秒。

心內科醫生建議張阿姨立即住院安裝起搏器,“房顫又合并了嚴重的停搏,不裝起搏器的話太危險了!”

張阿姨順利住院,和同是房顫的孫阿姨一個病房。在醫生查房的時候,張阿姨聽到主管醫生正在向上級醫生匯報:“張阿姨,68歲,乏力1個月,突發暈厥伴心悸1次入院。Holter提示陣發性房顫,竇性心動過緩,有大于5秒的停搏,目前起搏器植入的指證是明確的。”“孫阿姨70歲,也是房顫,陣發性心悸1年,明天進行射頻消融。”

張阿姨馬上問:“醫生,孫大姐也是房顫,既然我們是同一種病,為什么給她做消融,給我裝起搏器,會不會搞錯了?”

醫生笑了,“張阿姨您真細心!雖然都是房顫,但您是慢快綜合征,孫阿姨是快慢綜合征,你們的治療方式當然有很大的不同。”

“什么快快慢慢、慢慢快快的,您快給我們姐妹兩人好好講一講!”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心臟的傳導特點

心臟之所以能夠規律地搏動,是因為內部存在一條電路——心臟傳導系統。電路的指揮官是竇房結,如果左心房和肺靜脈交界的心肌搗亂,發放雜亂的電信號,就可能干擾竇房結正常指揮,導致心臟不規則亂顫,這就是心房顫動(簡稱房顫)。

有的人在房顫終止后,恢復竇性心律前會先出現一段較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心悸、胸悶,隨后出現乏力、頭暈、兩眼發黑,甚至暈倒。這種“快后慢”的表現,被命名為快慢綜合征。

另一種人本身存在嚴重而持續的心動過緩,甚至心臟停搏,在這期間出現快速的房顫發作,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持續的乏力、反復的黑矇或暈厥,期間伴心悸、胸悶。這種“慢中快”的表現,被命名為慢快綜合征。

快慢綜合征和慢快綜合征的發病機制、治療策略等均存在很大的差別。

二、什么是快慢綜合征?

快慢綜合征是在原發的快速性房顫基礎上出現的繼發性竇房結功能障礙,心臟停搏。因為房顫時心臟搏動太快,泵血少,傳導系統的供血差,“餓”著了竇房結這位傳導司令官,所以指揮心臟搏動的節奏也就變慢了;另外,房顫時心肌釋放的乙酰膽堿,也會干擾竇房結的指揮功能。

快慢綜合征典型心電圖表現是一串快速發作的房顫后緊接著一段較長的直線(停搏)。患者黑矇、暈厥的癥狀,往往伴隨于心悸、心慌之后出現。

由于竇房結本身的功能正常,只要去除了“快”,就能避免“慢”或“停”。快慢綜合征的患者治療上通常采用消融的方法去除“快”的節律,臨床上常用射頻消融、冷凍消融進行肺靜脈隔離,能夠有效阻止房顫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癥狀。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什么是慢快綜合征?

慢快綜合征則是先有嚴重而持續的心動過緩或心臟停搏,在此基礎上再發作房顫、房性心動過速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多為合并心臟器質性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常有持續的乏力、頭暈、反復的黑矇甚至暈厥,間斷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癥狀。

在心電圖上,我們會看到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竇房阻滯等緩慢型心律失常(臨床上也稱“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基礎上出現房顫、房性心動過速,可以看作是對心臟搏動緩慢的一種代償。

不同于快慢綜合征,慢快綜合征在治療上要首先解決“慢”的問題,通常通過植入起搏器來糾正癥狀性的慢快綜合征。解決了慢的根本問題后,房顫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會明顯減少。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但臨床上還有部分患者在植入了起搏器后房顫仍然持續,反復心慌影響生活質量,可以采取控制心室率的藥物或者房顫消融治療對“快”進行綜合干預。因為提前植入的起搏器規避了“慢”的風險,抗心律失常治療的選擇更多,安全性更強。

慢快綜合征的張阿姨順利植入了起搏器,快慢綜合征的孫阿姨也完成了房顫的射頻消融手術,兩個人一起走在逐漸康復的道路上。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