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甜柯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
審核:羅 怡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白內障是一類常見的眼科疾病,很多中老年人因視力下降就診或者因健康篩查確診白內障后,會有這些疑問:
“醫(yī)生,我的視力馬馬虎虎,還能看得清,白內障是不是‘熟’了再手術更好?”
“醫(yī)生,我沒覺得視力下降,現在就要把白內障解決嗎?”
“醫(yī)生,我現在不想做白內障手術,再等一等眼睛會瞎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年齡相關性白內障(老年性白內障)。
一、什么是白內障?
白內障是以晶狀體混濁為特征的一類眼科疾病,它是全球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其中最多見的類型是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年齡相關性白內障通常好發(fā)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并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增加。
如果將眼睛比作一臺精密的“相機”,那么,透明的晶狀體就是負責調焦的“鏡頭”。年齡、紫外線輻射和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會促使晶狀體透明度下降、混濁,則相當于“鏡頭”花了,進而引起視覺質量的下降。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熟”與“不熟”——分期與分級
1.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分期
按照疾病的發(fā)展進程,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可分為初發(fā)期、未成熟期、成熟期和過熟期。晶狀體混濁的發(fā)展就像生雞蛋成為熟雞蛋的過程,而中老年人常說的“熟透”的白內障,通常是白內障處于成熟期,甚至是過熟期的狀態(tài)。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晶狀體混濁分類系統Ⅲ(LOCS Ⅲ)
目前臨床常用LOCS Ⅲ系統對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晶狀體混濁進行分類評估。簡而言之,根據晶狀體混濁的部位,將晶狀體核混濁(N)、皮質混濁(C)、后囊下混濁(P)和晶狀體核顏色(NC)分成標準等級,以評估晶狀體混濁的程度。
3.晶狀體的核硬度分級
臨床常用的晶狀體核硬度分級采用裂隙燈檢查晶狀體核顏色的Emery分級方法:Ⅰ級,晶狀體如同果凍一般;Ⅱ級,晶狀體核硬度類似豆腐;Ⅲ級,晶狀體核硬度猶如板栗;Ⅳ級,晶狀體核硬度如同肥皂;Ⅴ級,晶狀體核猶如塑料般堅硬。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白內障要不要養(yǎng)“熟”——手術時機
手術治療是目前解決白內障的唯一有效方法。那么,需要滿足什么標準才能進行白內障手術呢?
以往的概念是要白內障“全熟”再手術,然而,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健康生活的向往,對白內障手術的要求已經從術后看得見,到不僅要看得清楚(全程視力),更要看得舒適和持久。所以,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在排除禁忌證的前提下,可以考慮行白內障手術:
1.視力和視功能不能滿足日常需要,而且白內障手術有改善視覺質量的可能;
2.由晶狀體引起的炎癥(晶狀體溶解)、前房角關閉和藥物治療無法控制的閉角型青光眼;
3.晶狀體混濁妨礙視網膜眼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需要注意的是,如若不及時治療而將白內障養(yǎng)到“成熟”,不僅會增加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的概率,而且會顯著增加手術難度進而導致術后恢復時間延長。與此同時,“成熟”的白內障可致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增加跌倒風險,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最后,提醒中老年朋友們,白內障一定要早發(fā)現、早診斷、及時治療,盡早還自己一個清晰“視”界,享受美好生活。
來源: 中華醫(y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