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穿越星際空間的流星”的震動是由卡車引起的
“信號隨著時間改向,與途徑拾震計的路線重合。”
一個金屬小塊,據報道屬于一塊由天文學家Avi Loeb修復的天外隕石。(圖源:EYOS探險公司)
一項新研究對系外捕撈探險的成功提出了更多疑惑。
在2014年1月8日,一架1.6英尺(0.5米)寬的太空石頭在西太平洋上空爆炸。在2019年,哈佛大學天文學家Avi Loeb和他的同事Amir Siraj認定,這個闖入者來自太陽系外,這一結論三年后被太空司令部證實。
這使得編號為CNEOS 2014-01-08的物體成為我們已知的第一個天外訪客。早在2017年謎一般的奧陌陌星飛快掠過地球的三年之前,它就已經到達地球了。
Loeb和他的團隊很快決定尋找系外隕石的碎片。在2023年6月,他們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的預測墜落區域的海床拖動磁力雪橇,尋找 CNEOS 2014-01-08的金屬碎片,他們稱之為IM1。
七月底,Loeb宣布成功發現金屬碎片。探險隊收集了數百個毫米級大小的小球碎片。關于小碎片的發現,他寫道,“開創了天文學研究的新領域,通過顯微鏡而不是望遠鏡來研究太陽系外有什么。”
但是很多科學家并不相信。比如,Matthew Genge,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行星學家,他認為Loeb的團隊在他們發現的碎片和2014年1月的流星火球之間做了不嚴謹的跳躍聯系。
“隕石爆炸碎片被找到了,但并不能確定碎片是來自那場被觀測到的流星火球。”Genge在7月底發給太空在線的郵件中說道。“從來沒有微型隕石能被推斷出來自哪個具體的流星火球事件,未來也不會有,因為這根本就不可能。”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再添一層質疑。Loeb的團隊在某種程度上是根據巴布亞新幾內亞馬努斯島上的一個地震觀測站收集的數據選擇研究區域,這個地震觀測站收集到的震動信息似乎是由著火的流星飛快穿過地球大氣層引起的。但是根據新的研究,這些震動的原因可能很平常。
“信號隨著時間改變方向,匹配經過拾震儀的路線。”研究的領導者Benjamin Fernando是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行星地震學家,在一次聲明中說道。
“很難捕獲信號,并且確定信號的來源不是什么。” Fernando補充道。“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展示有很多這樣的信號,并且這些信號的特征與來自卡車的信號特征一樣,與來自流星的信號并不相同。”
Avi Loeb的2023“星際探索”隊伍全體成員。(圖源:EYOS探索公司)
Fernando和他的團隊沒有在馬努斯島的數據中找到流星的信號。但是他們在位于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國帕勞監測站的裝置中找到了流星的信號,這些監測站是為了收集核試驗引起的震動數據而設置的。
根據研究者的說法,流星信號為中心100英里(160千米)開外才是Loeb的團隊搜索隕石的區域。
“流星的位置實際上距離海洋探索隊搜索隕石碎片的區域很遠。” Fernando說,“他們不僅使用了錯誤的信號,也找錯了地方。”
根據Fernando團隊的發現,探索隊找到的可能是普通隕石的碎片,或者是流星撞擊地區表面產生的粒子與地球上的污染物的混合物。新的結果將會在下周二(3月12日)于休斯頓召開的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上公布。
然而,Loeb固執己見。在今天(3月8日)medium媒介網站發布的一篇博客中,他強調馬努斯島的數據在設置探索隊的搜查區域中起次要作用。相反,他和團隊主要的依據是由國防部(DoD)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
“我們發現其他拾震儀的數據遠遠不夠提供有意義的約束條件,而新的印前論文使用了大量來自這些拾震儀的不確定的數據,聲稱如果我們忽略DoD的定位數據,流星火球可能發生在一大片區域內的任何地方。”Loeb寫道。(新的預印本期刊指Fernando等人的論文,目前還沒有經歷同行評議。)
“但是為什么我們要選擇性忽略流星發生地這個區域的數據呢?”Loeb接著說,“忽視DoD數據,認為數據完全錯誤的天文學家應該失眠,因為他們的懷疑說明他們的安全沒有得到保障,他們的稅收都浪費在不可靠的國防基礎建設上了。”
Loeb也提到修復的小圓球古怪的化學成分,他的團隊發現比起太陽系內物質,其中主要成分是鈹,鑭和鈾。
“我們的研究團隊對元素周期表中60個元素的分析表明這些小圓球不是煤炭灰燼,也不是來自地殼,月球表面或者火星表面。”Loeb在新發布的博客中寫道。“鈹鑭鈾富集的模式在科學文獻中是前所未有的,可能起源于以鐵元素為核心的地外行星上巖漿海洋的分異作用。”
Loeb也透露他的團隊正在計劃對墜落區域的下一次探索,搜索流星更大尺寸的碎片,以求有利于證明碎片的出處。所以敬請期待:我們還沒走完IM1曲折且充滿爭議的發現之旅。
BY:Mike Wall
FY:小白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后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來源: 天文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