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百日咳”話題登上各社交媒體熱搜榜,引發大眾對百日咳的關注。
國家疾控局官網定期發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報告顯示,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國報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的近23倍。
沖上熱搜的“百日咳”,
到底是什么“鬼”?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種由百日咳鮑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其特征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伴有特殊的雞鳴樣回聲,病程可長達2~3個月,故稱為“百日咳”。但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恰好就是一百天,短的幾天,長的兩個月,一般4~6周。
傳染源
百日咳患者、隱性感染者及無癥狀帶菌者均為傳染源。潛伏期末到病后2~3周傳染性最強。
傳播途徑
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 。人群對百日咳具有普遍易感性,但以嬰幼兒為最強。非典型或輕型患者在本病的流行中起著更重要的作用。許多咳嗽的青少年及成人是隱性或者百日咳桿菌的帶菌者,嬰兒多來自家庭成員間的傳播,所以家庭成員間隔離很重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由于接種疫苗后不會產生終身抗體,保護性抗體只能持續4-5年,且因為細菌基因的變異,生活方式改變及環境的變化等,無論菌苗全程免疫者或自然感染者,均不能提供終生免疫,均有再次感染的可能。
百日咳的臨床表現
百日咳臨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和雞鳴樣吸氣吼聲為典型特征。感染后會有1-2周的潛伏期,然后出現典型的百日咳癥狀,病程可分為三期:卡他期、痙咳期、恢復期。
一、卡他期
表現為流涕、打噴嚏、流淚、咽痛、陣發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無發熱,或初期一過性發熱。該期排菌量達高峰,具有極強傳染性。持續1~2周。
二、痙咳期
表現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氣性雞鳴樣回聲,反復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晝輕夜重,影響睡眠。痙咳次數隨病情發展而增多。常在咳嗽后出現嘔吐,面部、眼瞼浮腫,眼結膜出血, 鼻衄,重者顱內出血。新生兒和6月齡以下嬰兒咳嗽后常會引起發紺、呼吸暫停、驚厥、心動過緩或心臟停搏。此期一般持續2~6周,亦可長達2個月以上。
三、恢復期
痙咳逐漸緩解,咳嗽強度減弱,發作次數減少,雞鳴樣回聲逐漸消失,陣發性痙咳癥狀可持續數周或數月。新生兒和6月齡以下嬰兒多合并并發癥,以肺炎最常見,也可能并發肺不張、氣胸、縱隔氣腫、皮下氣腫、肺動脈高壓、窒息和腦病等。
百日咳患者該如何護理?
痙咳護理
可給予霧化藥物吸入治療稀釋痰液以及中藥貼敷穴位,以促進痰液咳出。嬰幼兒要預防窒息的可能性,發生咳嗽時可協助患兒側臥、坐起或抱起,輕拍背部,促進痰液排出,隨時擦拭口鼻分泌物,必要時進行吸痰處理。
飲食護理
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因痙咳常導致嘔吐,為保證患兒營養供應,須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喂食不能過急,食后少動,以免引起嘔吐。
如何預防百日咳?
百日咳鮑特菌雖然傳染性強,但經過56℃高溫30分鐘、日光照射1小時、干燥3-5小時均可滅活,對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敏感,所以合理的預防方法完全可以阻斷百日咳傳播。
控制傳染源
呼吸道隔離至少到有效抗菌藥物治療后5天,對于未及時給予有效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隔離期為痙咳后21天。
切斷傳播途徑
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是重要的預防環節。保持室內通風,衣物在陽光下曝曬,勤洗手、戴口罩。
接種疫苗,提高免疫力
按時接種疫苗,我國的疫苗政策規定在3、4、5、18月齡共接種4劑次“百白破”三聯疫苗(包括百日咳、白喉、破傷風),未接種或不完全接種疫苗是導致兒童感染百日咳的危險因素!
如何治療百日咳?
百日咳的抗菌治療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或克拉霉素等。輕癥患者可以口服藥物治療,重癥患者需住院治療。
供稿單位: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
作者:盧雪寧
審核專家:張玲、杜果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