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是二戰中閃亮登場的強力軍事武器,其展現出的驚人破壞力令世人記憶猶新。核能發電則是現代出現的一類相對火力發電較為環保的發電方式,其所使用的核燃料鈾-235與傳統原子彈中使用的核裝料一致。那么,核電站是否也會發生核爆炸呢?

一、核電站不會發生爆炸

首先,兩者之間鈾-235的濃度含量不同。核電站所使用的核燃料中鈾-235的濃度大約為3%,而原子彈中鈾-235的含量則高達90%之多。打個比方,正如啤酒與白酒,二者均為酒精飲品,但白酒的酒精度更高,因此可點燃,而啤酒則酒精含量較低導致其無法點燃。

除此之外,二者結構與特性不同。原子彈使用的鈾-235及钚-239濃度較高,需使用精密復雜的系統引爆高能烈性炸藥,利用其爆炸的沖擊力在轉瞬之間將裂變物質緊緊壓縮到一起,形成不可控的鏈式核反應,以此引發核爆炸。如此苛刻的觸發條件,核電站并不具備。核電站的核反應堆的中心部分是活性區,由燃料棒、慢化劑、冷卻劑及控制棒組成。活性區的外部包有石墨反射層,最外面則是由混凝土制成的保護層。反應堆內的核燃料是呈分散狀布置于核反應堆內部,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使核燃料如同原子彈內部一般,緊聚到可觸發核爆炸,其核裂變鏈式反應始終受到嚴格控制。

美國曾在沙漠地區的一座壓水堆核電站人為性地做過控制棒完全失控的試驗,事實證明核電站的確不會發生核爆炸。

二、是否具備絕對安全性

核電站并不會像核武器一般引發核爆炸。那么就其安全性而言,是否就真的萬無一失、安如泰山了呢?

我們通常所言的爆炸,除了上文所述核爆炸之外,還有化學爆炸與物理爆炸,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爆炸多為化學爆炸。在核電站內部布設有諸多龐大復雜的設備與設施,一旦出現化學爆炸或物理爆炸,導致核反應堆內的核燃料泄漏,其后果不堪設想。

1986年4月26日,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了化學爆炸并引發了火災,導致了反應堆失控過熱、堆芯熔化、石墨高溫燃燒等一系列事故。盡管并未引發核爆炸,但核泄漏導致的嚴重后果依然延續至今。

不僅如此,在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事件面前,核電站同樣無力抗衡。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并引發巨大的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的嚴重核泄漏事件。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以及傳統化石能源的日漸枯竭,核電站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核燃料,其相比傳統火電站又有著降低污染排放等顯著優勢,依然是一類有著廣闊前景的發電方式。

來源: 伍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