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想不到,100新西蘭元紙幣上印著的人物是一位物理學家,這位科學家名叫盧瑟福。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在發現電子后聲名鵲起,年僅28歲便擔任了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主任。他的成就吸引了眾多學生,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人公——盧瑟福。
盧瑟福出生于新西蘭,出身農民家庭。據說,當他收到劍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還在田間勞作。他感慨地說:“這是我這輩子挖的最后一個土豆了。”于是,他借了路費,從新西蘭遠赴劍橋大學求學。在湯姆遜的指導下學習三年后,1898年,盧瑟福被聘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教授。在那里,他開始研究放射性現象。早先,貝克勒爾和居里夫婦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即含鈾巖石能夠自發地放射出射線。盧瑟福的研究課題便是這些射線的本質。通過實驗,盧瑟福發現鈾巖放出的射線并非單一一束,因為在磁場下,射線會向兩個方向偏轉,這表明存在兩束電性不同的射線:一種帶正電,一種帶負電。他將帶正電的射線命名為α射線,帶負電的射線命名為β射線。實際上,還有一束不帶電的射線,這是后來由法國物理學家維拉爾發現并命名為γ射線的。γ射線實際上是一種高能電磁波。經過測算,盧瑟福發現帶負電的β射線就是湯姆遜發現的電子,但它們是高能電子束,具有很高的穿透力。至于這些電子束為何具有如此高的能量,以及α射線的本質,當時還是一個謎。然而,盧瑟福在1902年揭開了α粒子的神秘面紗。他發現α粒子是某些元素原子自發衰變時放射出來的,并提出了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某些元素,如鈾、居里夫婦發現的鐳和釙,在衰變過程中會放出α粒子,并轉變為其他元素。這在當時是一條爆炸性新聞。難道元素之間真的可以相互轉化嗎?這讓人聯想到了煉金術中的“點石成金”。盡管盧瑟福的發現讓人激動不已,但元素之間的轉化僅限于特定的放射性元素。幾年后,盧瑟福又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讓α粒子單獨進入一個管子,以便于研究。結果出人意料,他發現這些α粒子居然是氦氣。經過多次實驗,盧瑟福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α粒子就是帶正電的氦原子。我們現在知道,α粒子實際上是氦原子核,即失去了電子的氦原子,因此帶正電。不過,當時盧瑟福還沒有提出原子核的概念。1907年,他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諾貝爾獎委員會也認為這一成果非同小可,于是在1908年授予盧瑟福諾貝爾化學獎,盡管盧瑟福的重大發現還在后面。
此時,盧瑟福已回到英國,在曼徹斯特大學任教。他對α粒子情有獨鐘,因為它們是天然放射出來的,既經濟又方便。他想用α粒子轟擊其他原子,看看會發生什么。這個想法雖然簡單,但實際上許多粒子的發現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的。當時,他用α粒子轟擊金箔,并沒有期待會有重大發現。因為自湯姆遜發現電子后,湯姆遜提出了一種原子模型,即“西瓜模型”或“棗糕模型”。在這個模型中,電子就像西瓜籽一樣鑲嵌在原子內部,而原子整體不帶電。α粒子的速度每秒可達200萬米,如此高的速度肯定能穿透任何物質。所以最初,盧瑟福觀察到α粒子確實能穿過金箔,打在背后的接收屏上。然而有一天,盧瑟福突發奇想,把接收屏拿到前面,看看是否能接收到散射的α粒子。結果發現真的有α粒子被反彈回來。
用盧瑟福自己的話來說,這就像是用15英寸的炮彈打在一張紙上,然后它反彈了回來,簡直不可思議。冷靜思考后,盧瑟福意識到α粒子的反彈說明原子內部存在堅硬的物質。是什么呢?顯然,就是原子核。接著,他們迅速根據實驗數據計算了α粒子的散射截面,結果表明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的,中間存在一個硬核,但當時還不確定電子的位置,可能在核內,也可能繞核運動。1911年,盧瑟福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行星原子模型。不過,這個模型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大家更傾向于相信湯姆遜的棗糕模型。同年召開的第一屆索爾維會議上,物理學家們還在用棗糕模型討論原子結構。
后來,盧瑟福通過實驗發現,不管用α粒子轟擊什么原子,如鈉、金,甚至非金屬原子磷,都有一種帶正電的粒子能被轟擊出來,它的質量與氫原子相同。這難道是帶正電的氫原子嗎?這次盧瑟福明白了,看來所有原子核內都有這種東西。于是,盧瑟福給這種帶正電的氫原子起了個名字——質子。1920年,盧瑟福再次向世人公布了自己的成果。人們這才知道,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間有一個原子核,原子核外圍圍繞著帶負電的電子,內部由帶正電的質子組成。盧瑟福還預測原子核內存在一種中性粒子,這實際上就是中子的前身。至此,人類又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23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23年后,他的學生盧瑟福再次刷新了人類的認知,發現了質子。
作者:媽咪說 科普創作者
審核:羅會仟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