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巴黎奧運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截至8月2日
中國的運動健將們已經拿下了
12金!


其中
巴黎奧運會乒乓球混雙決賽
孫穎莎和王楚欽的“莎頭”組合
一路過關斬將
引發了眾多的熱點話題


圖/新華社
觀看比賽時,很多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乒乓球雙打的賽場上,一名隊友在發球前,另一名隊友往往會在球臺下做一個手勢。然后發球隊員就會心領神會地選擇是上旋球還是下旋球,發出的長球是轉還是不轉。
那么
這些手勢都代表什么意思?
在雙打比賽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乒乓球雙打比賽相比單打比賽,場上運動員多了一倍,在規則上自然也會更加復雜,其在發球、接發球、擊球次序等方面都有更加嚴格的要求。
(1)發球
不同于單打比賽,雙打比賽對發球時球需要落在的區域是有限制的。球應依次落在發球方和接發球方的右半場(包括中線)。


圖/中科院物理所
(2)擊球次序
在一個回合中,由發球者發球,接發球者回擊,接著發球者的搭檔回擊,然后接發球者的搭檔回擊,依此類推。
假設現有A、B兩隊,分別有隊員A1、A2和B1、B2,如果A1是確定好的發球者,B1是確定好的接發球者,那么本回合的擊球次序就是A1 → B1 → A2 → B2 → A1如此往復。


圖/中科院物理所
注:圖中的箭頭只為標明球員的擊球次序,不代表乒乓球的運動軌跡,除了發球時需要球落在指定區域,后續擊球對球下落的區域沒有限制。
(3)輪換規則
雙打比賽中,每次換發球時,前一個接發球者成為發球者,前一個發球者的搭檔成為接發球者。
繼續拿上面的兩個隊伍舉例,假如他們以上述情況進行了兩個回合的比賽,那么第三回合時,發球者就必須為B1,接發球者就必須為A2,然后以B1 → A2 → B2 → A1 → B1的順序往復擊球。


圖/中科院物理所
注:圖中的箭頭只為標明球員的擊球次序,不代表乒乓球的運動軌跡。這里B1發球時依舊要發右半區域,所以實戰中A隊兩人的站位會均會更加靠右,A1也會稍微遠離球臺以留給A2足夠的擊球空間。
依此類推,再兩個回合后,就變成A2是發球者,B2是接發球者;再兩個回合后,B2變成發球者,A1變成接發球者……直到某一隊拿下這一局的勝利。


作為乒壇由來已久的戰術體系一部分,發球時的手勢暗號已經非常成熟。這些代表著場上暗號的手勢,是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必然,尤其是在語言交流容易被對手識別的情況下,幾乎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都有一套專門的手勢。
那么,雙打比賽中都有哪些慣用手勢?手勢的發出者一般是誰呢?這還得分情況討論。
(1)發球方手勢
還是拿A、B兩隊來舉例,如果此時發球權在A隊,并且由隊員A1發球,那么隊員A2就要向A1做手勢以告知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球。
可能有的朋友要問了,發球的是A1,為什么不是A1用手勢告訴A2自己想發什么樣的球?
這個問題要這么理解,我們每打出去一球,除了攻破對方防線這個目的之外,還要考慮如何讓搭檔順利地接到對方打回來的球。如果是A1給A2手勢,那么這個手勢只能包含發球這一板的信息;但如果是A2給A1手勢,就至少包含了對前三板球的預判,同時也是在給發球者傳達“你發這樣的球我好上手”這樣的信息,可謂一舉多得。
所以,這里的手勢只要能清晰地傳達球的旋轉狀態、球的落點這樣關鍵的信息即可。常見的手勢如下:


上旋短球


下旋短球


無旋轉短球(掌心向上)


上旋長球


下旋長球


無旋轉長球(掌心向下)


偷長(長球偷襲)
除了上述幾個基本手勢外,每對上場的雙打運動員在賽前還會商量好一些只有他們兩個人明白的,更細節的手勢,為的就是能在賽場上快速高效地溝通。
(2)接發球方手勢
除了發球方會通過做手勢制定戰術,接發球方也會用手勢進行戰術上的溝通。形式上和發球方用的手勢差距不大,只不過內容上變成了用什么樣的擊球方式回應對面的發球,以及希望把球打成什么樣的旋轉。
但畢竟接發球方無法100%預判對面用什么方式發球,所以賽場上的隨機應變和兩人之間的相互配合也是尤為重要的。
雖然乒乓球比賽被我們所熟知
但其中仍有許多細節
值得我們思考
知識無處不在
我們要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最后
祝中國的奧運健兒們
在巴黎奧運會上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本期內容到這里就結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實用的內容
趕緊關注我吧

來源: 中科院物理所,江蘇新聞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