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假期,忙著走親訪友、吃喝玩樂,愜意的享受美好時光的你,是否有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會產生一些在控制范圍之外的小動作?最常見的就是眼皮跳、抖腿、肌肉突然抽搐等等。奇了怪了,人不是理所應當地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嗎?那這些突然的激靈該何如解釋?


圖源:soogif

#1眼皮跳

常言道,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古人們喜歡用玄學來合理化自己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眼皮是負責閉眼這一行為的,這個動作由圍繞眼睛的眼輪匝肌來完成。肌肉動作受神經控制,眼皮跳在醫學上稱作“眼瞼震顫”,就是控制眼皮肌肉神經的不正常興奮。神經沒緣由地興奮,部分的眼輪匝肌肌纖維在短時間內不能自主地持續收縮,牽動覆蓋在這些肌肉上的皮膚,于是引起了眼皮跳。

說是沒緣由,也不算完全準確。正常情況下,眼睛受到刺激,眼皮發生閉眼動作,是自然的保護眼睛的行為。例如強光、藥物產生的刺激,或眼睛被吹進了異物,或常常抽煙喝酒等等,都有可能刺激到眼睛,引起這個動作。在疲勞過度、用眼過久或睡眠不足之時,盡管針對這些刺激,人主觀上不能太意識得到,但眼睛疲勞就有可能頻繁引發眼皮跳。

圖源:Pixabay

此外,一些病癥也有可能引起病理性眼皮跳。例如有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腦干的血管硬化扭曲,一旁與之并行的支配眼皮肌肉運動的面神經被血管壓迫,產生持續性的神經異常興奮,引致肌肉不停收縮,眼睛就眨個不停,這是眼瞼痙攣,很難自愈。一般來說,病理性的眼皮跳持續時間長,眨眼幅度大,還是很容易區分的。

#2抖腿

醫學上有一種“不寧腿綜合征”,癥狀主要就是不可抑制地抖腿,和我們日常的抖腿行為比較相像。不過,這個不寧腿是一種神經性疾病,與多巴胺代謝異常和鐵缺乏等有關,并且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不寧腿綜合征的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抖腿行為,抖腿的同時,伴有強烈的疼痛、灼燒等不適感,還常有腿部痙攣現象。在深夜,患者常常因為此癥造成的肌肉活動亢進導致整晚無法入睡。而我們平時生活中的抖腿行為卻沒有這么可怕,都是人為可控的,大多數并不屬于疾病的范疇,而只是一種習慣動作罷了。

圖源:網絡

日常抖腿不是疾病,也沒有什么健康上的幫助。盡管有人說抖腿可以緩解現代人久坐帶來的下肢血液循環不暢的問題,但如果是久坐引起,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起來走一走。也有人說,抖腿能夠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這跟人們生活中的一些習慣性動作,例如轉筆、打響指等一樣,只是心理依賴罷了。更何況,抖腿被認為是一種不雅行為,最好還是不要養成這習慣。

#3睡覺抽搐

這類肌肉抽動,醫學上稱“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的抽動,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生理性肌抽躍還包括打嗝、疲勞或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抽搐。這些動作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會出現,與身體健康沒什么太大的關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引起這種睡著了忽然蹬一腿的情況呢?

這還得分為兩種情況。在你要睡未睡、迷迷糊糊的時候,有時會伴著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突然抽搐一下,還很可能因此就驚醒了,這就是“入睡抽動”。這種抽動一般不會影響睡眠。它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人入睡時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會隨之放松,負責這一轉換過程的系統偶爾會出點小錯。

圖源:soogif

還有一種有趣的解釋認為,人腦是從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肌肉徹底放松時,大腦會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出于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到什么東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會突然收緊,導致入睡抽動。

等你睡得沉了一些后再發生的抽動,就叫做“肌肉顫搐”了。這是由丘腦和大腦皮質的一種特殊的腦電波“睡眠錠”導致的,具體來說,就是腦電波突然出現大幅劇烈震蕩,此時可能伴隨身體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動。

由于這種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嬰兒身上常見,有些研究者認為這一過程是大腦在學習或鞏固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對應關系,而這種學習在沒有外界刺激干擾的睡眠時更容易完成。——這倒也能說明為什么嬰兒好像成天都在睡覺,原來他們是在刻苦地進行“抽搐睡眠學習”。

圖源:Pixabay

況且這種偶爾出現的腦電波震蕩可以幫助我們安睡,能夠在外部突然出現聲音刺激時保護睡眠。哈佛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系的一項研究表明,腦電波中睡眠錠出現的頻率越多,個體抵御外界干擾保持睡眠的能力越強,睡眠質量也越好。

#4你不知道的……

人體其實不像你想的那樣容易受自己控制。例如你的心肌、平滑肌都在你注意不到的時候默默地運動著。

心肌從胚胎發育后的第3周起,就開始無怨無悔地收縮舒張,讓心臟跳動了。即使離體的心臟,在短時間內仍會表現出自律的舒張收縮活動。

圖源:soogif

而廣布在人體食道、胃、腸臟、支氣管、尿道、膀胱、血管的內壁上,甚至皮膚中的平滑肌,更是接受自主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雙重控制,能夠長時間保持緊縮。即使我們主觀上暫時疏忽了,平滑肌也會自覺地繼續工作,使器官發生運動或維持其原有的形狀。

因此,身體本來就在進行著一些你沒注意到的小動作,突然發生點什么沒緣由的身體反應,也不足為奇了。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桃之,生態學博士生

審核專家:黃河、李春黎、陳濤、徐曉萍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