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探月四期大幕再啟,在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的護送下,鵲橋二號中繼星成功抵達地月轉移軌道,為我國后續探月任務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能成功加入“探月家族”,絕非等閑之輩,長八火箭有著明顯的優勢。首先,長八火箭在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剛好符合鵲橋二號中繼星的要求;其次,相較其他同樣具備能力的火箭,長八火箭在成本上更具優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征八號的高可靠性。

長八火箭采用模塊化、系列化、組合化的設計思路,一子級狀態與長征七號火箭一子級基本一致,二子級狀態與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三級基本一致,在模塊化、組合化的研制思路下,全箭的飛行可靠性達到0.97。

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的鵲橋二號中繼星是一顆環月衛星,發射窗口在一個月當中只有三天。為了服務好這位奔月“乘客”,長八火箭為鵲橋二號中繼星設計了連續三天、每天兩條共計6條彈道,即使窄窗口發射,也能確保衛星順利啟程。

為了讓火箭適應性更強,研制團隊在本發長八火箭上增加了主動滾轉減載技術,火箭可根據風的來向,在空中主動滾動調整,并用更具穩定優勢的一面來應對高空風,通過自身的旋轉抵消掉高空風的影響。

自首飛至今,長八火箭三次發射任務的載荷、軌道類型大不相同。2020年,首飛的成功驗證了火箭總體方案設計的正確性;2022年,長八火箭應對“一箭22星”商業發射任務,采用無助推光桿構型,新構型首飛再次成功;而這第三次任務,是長八火箭首次奔赴地月轉移軌道。

短短三年多時間里,長征八號研制出了基本型、拓展型,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打破過當時的一箭多星發射記錄,如今又加入“探月家族”執行重要任務,并保持100%的發射成功率。

面向未來發射需求,今年下半年,長征八號改運載火箭將在海南文昌執行首飛任務。后續長八火箭研制團隊還將承擔多項發射任務,不斷打破“舒適圈”,去迎接更多充滿挑戰的“第一次”。

(作者:胡藍月 任悅鳴 王磊 把關專家: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陳海鵬)

來源: 中國航天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