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五營鄉齊心村村民董科學,發現一只貓頭鷹右腿有傷,有一個指甲尖斷了,精神不振。

董大叔隨即把它抱回家,用慶大霉素沖洗傷口,涂上碘伏,防止它傷口潰爛。接下來連著幾天給貓頭鷹喂肉吃,增強體力,以助于恢復傷口。董大叔仍擔心自己救助不好,萬一讓貓頭鷹出了意外,于是聯系了綏化市北林區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同時也是中國綠發會志愿者的絲弦,咨詢后續的救助工作怎么辦才好。

董大叔和絲弦通過電話和視頻交流,判斷貓頭鷹的翼展有一米多,可能是雕鸮,或是其他鸮類。絲弦和侄子清宇開車前去了解情況,將照片和視頻發給中華濕地保護地.太陽島外灘濕地保護地主任潔宇,潔宇求助吉林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吳劍鋒老師和鷹匠的老師們。經過仔細查看,吳劍鋒老師確認是雕鸮。鷹匠的老師們還建議:如果急于放飛,可以給指尖禿了的部分磨尖,便于其捕食。

根據雕鸮的受傷狀況,同時也是為了讓雕鸮盡快得到救助康復,潔宇和綏化市林草局郭宇松局長商量,決定就近送到黑龍江省小興安嶺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救助,并囑咐運送人員在運出前,要將受傷雕鸮裝在紙箱中,并將紙箱扎孔,防止雕鸮受驚嚇和撞傷,同時便于通風。

負責運送的志愿者和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的崔巖主任電話溝通,崔主任則在救助中心等待接收。負責運送受傷雕鸮的志愿者稱,連他家2歲的寶寶也知道,鳥的手傷了,要去看病,鳥的手疼,要救治。

8月14日,絲弦和負責運送的志愿者一家人帶著受傷雕鸮,開車260多公里,趕往野生動物救助繁育中心,崔主任親自接收了這只受傷的雕鸮,并對它做了全面檢查和及時救助。

直到當天下午4點多鐘,絲弦和負責運送的志愿者一家才從伊春返回。雖然很辛苦,但是對能夠親手救助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雕鸮,他們很開心,并期待雕鸮早日康復。

雕鸮(拉丁學名:Bubo bubo),鸮形目鴟鸮科雕鸮屬動物,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長約58—70公分,體重約1500—4500克,雌性較雄性略大。它們有明顯的臉盤和明顯的“耳羽”,全身顏色為棕黃色,有明顯的褐色細紋。雕鸮活動的高峰期為晨昏和傍晚,主要通過聽覺和視覺來定位和捕捉獵物,林地間活動的鼠類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它們多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1996年,雕鸮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稀有種。

文/Candey 審/橡樹 編/青鴦

來源: 中國生物救護與科學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