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存在著睡眠問題,“別睡了,起來嗨!”“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會長眠”“兩點睡,六點起,ICU里喝小米”等網絡調侃語甚是流行。

圖源:Pixabay

在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六成以上90后覺得睡眠不足,即超過了3億中國人存在睡眠障礙,且該數據仍在逐年上升。良好的睡眠質量是人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的重要保證,對人體的健康極為重要。那么什么是健康睡眠呢?

并非每天必須睡滿8小時

過去傳統的看法認為,每個人每天應睡8個小時,如果超過或不足8小時,就是睡眠過多或過少。然而8小時只是一個大概的尺度,不同的人需要的睡眠時間差異較大。一個人如果長期以來每天只睡6小時左右,而第二天仍舊精力充沛,毫無不適感,那么這點時間對他來說就已足夠。睡眠時間的長短就像一個人的食量,并無統一的標準。

評價睡眠質量好壞的標準,不應簡單地以睡眠時間的長短來衡量,而應以是否消除了疲勞、恢復精力來評判。只要第二天感覺精力充沛,沒有覺得不舒服,這就表明睡眠質量高,是健康的睡眠。

深度睡眠一小時左右最佳

每個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這與人的性格、健康狀況、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等許多因素有關,與每個人的睡眠習慣也有一定關系。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的睡眠時間遠遠少于一般人,但他們同樣工作、生活得很好。

所以,睡眠的好壞要看整個睡眠中深睡時間的長短,以總睡眠時間6小時計算,一晚的深睡眠時間在50~90分鐘都屬于正常。按照多數人的生物鐘來說,成人最佳睡眠時間應是晚上10時至清晨6時,老年人稍提前為晚9時至清晨5時,兒童為晚8時至清晨6時。需要注意的是睡眠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切忌盲目攀比睡眠的好壞。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情況時睡眠也是會發生改變的。

關于健康睡眠的認知誤區

誤區一:如果能睡,則睡越久越健康。

睡得過久的人往往有睡眠呼吸暫停癥、抑郁癥或未控制的糖尿病,因而起不來。其實睡眠時間的長短跟健康睡眠關系并不大,質量比時間更重要,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誤區二:晚上做夢就表明沒有休息好。

夢是一種普通的生理現象,每個正常人在睡眠過程中都會做4-6次夢,如果我們在做夢時沒有醒過來就不會把夢記住,也就不知道做了夢,不管有沒有做夢的記憶,只要第二天精神狀態好,就不能認為沒有休息好。

誤區三:飲酒可以催眠。

有這種認識的人會在睡前喝點酒,認為這樣能很快入睡。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睡前飲酒的確能縮短睡眠潛伏期,但也同樣縮短和抑制了深睡眠,導致睡眠變淺和片段化,降低了睡眠的質量。且酒中的有害物質在體內積存損害身體。

誤區四:睡眠能儲存和預支。

有些白領平日由于工作繁忙所以睡得很少,一到周末卻狂睡,片面認為周末多睡可補回平日睡眠不足,殊不知這會使平日睡眠節律失調,更難恢復正常睡眠。因此,平時就要注意規劃好作息時間,不要隨意去犧牲寶貴的睡眠時間。

誤區五:睡不好就找安眠藥來吃。

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在失眠后就會自己給自己當醫生,隨意找安眠藥來吃,這樣做可能能解決臨時的睡眠問題,但常常會因為用藥不合理而導致藥物耐受、藥物依賴、睡眠及心理問題更嚴重等后果,所以即使要使用安眠藥,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誤區六:在床上看電視看書有助于睡眠。

有這種認識的人會在床上從事與睡眠無關的活動(讀書、看報、想問題、看電視等),時間一長,就會導致床與睡眠沒有關系,一上床思維反而開始活躍,因而加重失眠。

誤區七:如果晚上沒睡好,白天就要抓時間來補覺。

這是失眠人群通常喜歡采取的一種“補救措施”,殊不知,白天補覺會消耗掉當天晚上的睡眠需求,同時因為補覺而減少了清醒和活動時間,會導致晚上睡眠的動力下降,從而加重第二天晚上的失眠,因此而進入一個“晚上睡不好、白天補覺”的惡性循環。所以,盡管前一晚沒睡好,第二天白天依然要保持清醒狀態去做該做的事及運動。

誤區八:睡不好也要躺著。

實際上,我們所關注的是有效的睡眠時間,而不是臥床有多長時間。如果你發現自己睡眠有效性很差時,不要強迫自己躺在床上,而是需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幫助來提高睡眠的有效性。

營造舒適的臥室環境,養成適合自己的睡眠習慣,丟掉不良嗜好,小心踏入睡眠的誤區。記住千萬不要夸大失眠的后果,不要將臥室變成“痛苦”的代名詞,遇到麻煩時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切不可誤入歧途。

供稿單位: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

作者:文晏

審核專家:魏曉云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