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多學習掌握食品安全的常識性知識,減少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即使洪澇災害到來,也能做到沉著冷靜的應對!

===========================================================

說說可能出現的問題

食物污染**。**由于雨水的沖淋、浸泡,食品容易受到污染,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作物的田間污染、原料在倉儲過程的污染、食品生產經營場所的污染以及個人購買后食物的儲存環境的污染等。食品的保存條件受到破壞,濕熱的環境會加快微生物的繁殖,因此會進一步加快食品腐敗變質的速度。尤其是農村所在地,農藥、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質經過暴雨的沖擊、浸泡,更容易附著在食品中造成污染,人們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大大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風險。

**食源性疾病的產生。**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食物攝入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等致病因子所導致的疾病,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造成的疾病等。洪澇災害后,由于飲用水和食物污染、環境污染等情況的出現,人們患有食源性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在此期間,腸道傳染病等各種疾病極易暴發。

講講有效預防的措施

**注意個人衛生。**在發生洪澇災害地區的集中安置點,居住環境相對簡陋,即使在簡陋的環境下,注意個人衛生也尤為重要。飯前便后以及操作食品前后一定要洗手。為避免大腸桿菌污染食物,要保證手部的清潔,不隨意接觸食材、用具等,接觸前一定要及時洗手。若有腹瀉、傷口發炎等情況時,盡量不要動手做飯,因為傷口在感染化膿的情況下,易感染葡萄球菌。### 養成良好的烹飪以及飲食習慣

**烹飪時,要做到:**一是生熟分開。生熟食品要分開盛放;刀、砧板、容器、餐飲具等要做到生熟分開。 二是燒熟煮透。盡量使用蒸、煮、燉等長時間加熱的烹調方式;不生食動物性食品;制作肉、蛋、奶、魚或其他易腐食品時,特別要注意燒熟煮透。三是不飲用生水、污水。洪澇災害發生后,家禽等動物的死亡,遺留下的毛發、血漬等會混入水源,細菌大量繁殖造成水源的污染,即使飲用水資源相對匱乏,也不能使用污水清洗瓜果、碗筷餐具。最好選擇瓶裝水,飲用生水一定要燒開后再喝,防止嘔吐、腹瀉等癥狀的出現。四是烹調前檢查食材是否受到污染。濕熱的環境易產生霉菌,從而造成食品的發霉,尤其是糧食類,所以一旦發現糧食發霉的現象,應停止食用。五是保持食品的安全溫度。高溫潮濕的環境,容易加速食物的腐爛變質,盡量做到不剩飯菜,若有剩飯剩菜要及時放到冰箱,但是也不能存放過久,下次食用前一定要進行加熱再食用。六是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暴雨后,野生蘑菇大量繁殖。看起來美味的蘑菇很可能有毒,有毒蘑菇中含有多種毒素,因誤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嚴重時會危機到生命安全,因此千萬不要隨意采摘。

來源: 保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