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四月
隨著巴黎奧運會賽程過半
有些朋友或許已經留意到在運動員的休息與補給時刻他 們 幾 乎 都 在 吃!香!蕉!
在此前的東京奧運會上**#陳夢比賽休息時吃香蕉#**還登上過熱搜
有網友表示做過最接近奧運冠軍的事就是吃香蕉??????
一根看似普通的香蕉為何在體育賽事中如此受寵?
香蕉的營養價值
??**鉀離子****:**香蕉的鉀含量為256毫克/100克,比大多常見水果含量都高,比如桃子、橙子、李子、西瓜、哈密瓜等,更是蘋果的3倍多。
??**鎂離子****:香蕉的鎂含量為43毫克/100克,是蘋果10.7倍。
??膳食纖維:總膳食纖維含量為2.6克/100克,不溶性膳食纖維含量為1.2克/100克。
??碳水化合物****:香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常吃的新鮮水果中可以占前排,僅次于鮮棗、芭蕉、榴蓮、冬棗、菠蘿蜜。
??維生素B6****:**維生素B6參與色氨酸轉化為血清素的過程,有助于改善心情,緩解精神壓力。
比賽時吃根香蕉****可以快速“修復”身體
1 快速補充能量香蕉既含有糖,也含有淀粉,碳水化合物豐富。碳水化合物可以較快地為運動員補充能量,而且消化負擔小,代謝負擔也小,比吃脂肪和蛋白質更適合于短時間的比賽場景。
2****緩解神經肌肉緊張香蕉含有豐富的鉀元素,有利于降低神經肌肉的緊張度。在運動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極易發生肌肉痙攣,一旦發生,必然會對比賽造成較大影響,而此時吃香蕉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3****飽腹感較強香蕉是固體食物,有較好的飽腹感,而且水分釋放速度慢。不像液體飲料那樣,飽腹感低,水分很快被身體吸收,然后急著去上衛生間。且成熟的香蕉糖分可以達到16%以上,吃1根基本上就能攝入30克碳水,這個量很適合作為運動間隙或鍛煉后補充能量和糖分。
4****易咀嚼 減少進食時間香蕉的進食速度快,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吃完,不會因為吃東西而浪費時間,妨礙備賽中的各種操作。
5****易于賽場攜帶和保存香蕉有皮,可以保證里面的果肉新鮮衛生,但又容易剝皮,吃起來特別方便,又不會讓手被食物污染。
6****無需冷藏 更適合長距離賽事香蕉供應廣泛,無需冷藏,容易攜帶,又方便儲存兩三天。特別是在一些長距離賽事中,選手會把香蕉作為路途上補充能量的重要食物。
7****過敏性低 減少飲食不良反應幾乎人人都能接受香蕉的風味。同時,香蕉過敏性低,不像有些熱帶水果那樣有人產生不良反應,或無法接受其口味。除了以上幾點吸引運動員的優勢外,吃香蕉還能調節情緒。香蕉中含有的色氨酸能夠轉化為5-羥色胺,這是一種抑制性神經遞質,能夠促進人的心情變得安寧,減輕悲觀抑郁程度,甚至可以減輕疼痛,故香蕉又有“快樂食品”之稱。對于普通人來說,吃香蕉還有助于保護眼睛健康、降低心臟病風險、控制血壓等。
**香蕉皮長黑斑,**還能繼續吃嗎?
黑斑香蕉能不能吃,取決于果肉有沒有一起“黑化”。其實香蕉跟人一樣,會長“老年斑”,專業名詞叫“衰老斑”,是香蕉成熟后期的生理表現。之所以變黑,是因為果皮里的多酚在氧氣和酶作用下產生了黑色素物質。越是熟透的香蕉,斑點越多、顏色越深,最后會連成一大片褐色,這叫“果皮褐化”。
另外,香蕉還怕擠、怕冷。如果受到機械損傷,或凍壞了(綠熟香蕉在13℃以下、黃熟香蕉在15℃以下),果皮也會變成褐色。一些微生物病害也會引起黑斑,比如香蕉炭疽病、黑星病、冠腐病或蕉腐壞病。不過放心,它們只對香蕉下手,對人類還是安全的,只要果肉白白嫩嫩,都可以放心吃。
但如果香蕉有發黑的裂口;果肉也跟著變黑;或者兩頭有白色或灰綠色霉菌絲,安全起見還是別吃了。
吃香蕉有助于通便?
也可能會加重便秘
一提到香蕉,很多人還會馬上聯想到“香蕉通便”、“吃香蕉可以緩解便秘”。
但據相關統計,每100克香蕉中僅含1.2克的膳食纖維,因此吃香蕉其實對緩解便秘并沒有很大作用。而且現在市面上的絕大部分香蕉是還未完全成熟時就已經摘下,運輸到銷售點后再人工催熟的。這樣的香蕉雖然表皮已經變黃,但里面的果肉還沒熟透,鞣酸含量較高。鞣酸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生成一種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堆積在腸道中,反而會加重便秘。
哪些人不宜多吃香蕉
?腎病患者
由于腎病患者排鉀能力受限,因此需要限制鉀的攝入,而香蕉含有較高的鉀,大量吃可能導致血鉀水平過高。
?糖尿病患者****
雖然香蕉升糖指數不算特別高,但糖尿病人盡量少吃,如果想吃的話,在兩餐之間吃半個或者一個中等大小的香蕉就夠了。
?
胃腸道疾病患者
香蕉含有一定糖分和膳食纖維,大量攝入可能會導致胃食管反流患者、胃腸道疾病患者癥狀加重。根據膳食指南建議普通人群一天吃200~350克水果為宜,而香蕉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平時沒有特別大的運動量,一天吃1~2根就夠了。你喜歡吃香蕉嗎?
除了直接吃,還有哪些吃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來源:生命時報、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官微、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騰訊醫典
來源: 生命時報、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