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相信這個問題提出,一定能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群里收到一大堆教誨,比如隔夜菜會中毒、隔夜菜致癌,我還看見過隔夜菜導致貧血的新聞。

隔夜菜似乎成了健康飲食的禁忌。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本文將深入探討隔夜菜的真相,為您揭開隔夜菜的神秘面紗。

首先說下隔夜菜致癌的問題

亞硝酸鹽,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心生恐懼。確實,亞硝酸鹽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轉化為亞硝酸胺,后者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含有亞硝酸鹽的食物都會致癌。

說隔夜菜致癌主要是其中含有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怎么來的呢?

某些蔬菜中天然含有亞硝酸鹽,比如甜菜、卷心菜、胡蘿卜、芹菜、菠菜等,這些蔬菜也是我們主要的亞硝酸鹽來源。在安全劑量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入亞硝酸鹽的濃度上限為0.06-0.07mg/kg),亞硝酸鹽可以作為人體的氮源,補充人體的必需元素氮,對心血管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并且其實人體內的亞硝酸鹽主要還是我們身體自己生產的。[1]

亞硝酸鹽危害身體的根本原因是進入體內被分解產生亞硝酸胺,而蔬菜里的維生素C可以抑制亞硝酸鹽變成亞硝酸胺的反應,所以亞硝酸鹽與蔬菜中維生素 C 存在動態相關,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可以更好地讓亞硝酸鹽保持“人畜無害”。

我國食品衛生標準GB 2762-202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中取消了對新鮮蔬菜和肉類的亞硝酸鹽含量限制,在醬腌蔬菜中殘留量標準為 20 mg/kg。這表明我們并不會擔心新鮮菜里亞硝酸鹽對人體的威脅。而且實驗發現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也不會超出限制。

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公布了一項實驗[2],測試了小白菜、莧菜、白花菜、蔬菜湯在室溫和冷藏條件下儲存亞硝酸鹽的變化,發現:

在室溫下儲存時,一些煮熟的蔬菜和湯在儲存12小時后開始檢測到亞硝酸鹽的增加;

在冷藏條件下,僅在儲存72小時后的一些樣本中檢測到低水平的亞硝酸鹽。

這說明隔夜菜根本不用擔心亞硝酸鹽的問題,同時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建議

從食品安全角度,建議剩余食物應在烹飪后2小時內冷卻并冷藏,并在3天內食用完畢;

室溫下,煮熟蔬菜的保存時間應限制在4小時內,以避免有害細菌的生長和毒素的形成。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亞硝酸鹽作為食品添加劑仍然是有限量標準的,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 在加工肉制品中殘留量標準為亞硝酸鈉≤ 30-70 mg/kg。

隔夜菜可以導致貧血嗎?

其實仔細看看那個新聞就能發現,新聞的主人公長期以來肉類(或者說動物性食物)吃得較少,動物性食物是維生素B12的唯一來源,由于維生素B12缺乏而出現大細胞性貧血,與菜是否隔夜不存在關聯。

隔夜菜真正的注意事項

我們應該盡量吃新鮮的食物,但是也沒必要制造無端的恐慌,更加需要知道保存食物真正要關注的內容:

(1)不要等菜涼了才放入冰箱,避免微生物繁殖

在常溫下放置,容易導致食物被空氣中的微生物污染,或者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過人體耐受極限,再次翻炒雖然可以殺死某些微生物,但是它們產生的有毒物質,高溫不一定能消除。

因此不要等菜涼了才放入冰箱,并且最好放入之前先加熱。

(2)冰箱里的食物要用保鮮膜或者有蓋子的飯盒隔離開,避免交叉污染

(3)定期清理冰箱

不要以為冰箱就絕對安全,某些耐冷細菌(如李斯特菌)和霉菌是不懼低溫的,依然可以在冰箱里繁殖,污染食物導致食物中毒。

(4)食物最好不要長期留存超過2天,發現異味立即丟棄

(5)某些特殊的食物不能長期保存,比如泡發的木耳,泡發時間最好在1-2小時內,不要隔夜,否則可能導致米酵菌酸毒素中毒,其病死率為40%-100%,沒有特效解毒藥。

(6)吃東西應該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隔夜菜并非健康飲食的禁忌,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正確處理和保存。通過科學的了解和合理的操作,我們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保障了飲食的安全與健康。讓我們以更加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對待隔夜菜,享受健康的生活。

參考資料:

[1]Ma L, Hu L, Feng X, et al. Nitrate and Nitrite in Health and Disease. Aging Dis. 2018 Oct 1;9(5):938-94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47587/pdf/ad-9-5-938.pdf

[2]Centre for Food Safety. Changes in Nitrate and Nitrite Levels of Cooked Vegetables during Storage. 2022.

https://www.cfs.gov.hk/english/programme/programme_rafs/files/programme_rafs_fc_01_46_1.pdf

作者:蔣永源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