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可能是最有魅力的基本粒子了,從它被提出來為止,就不斷的刷新人類的認知。甚至至今還有諸多關于中微子的謎團沒有解開。今天我們來說其中一個。
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中微子從我們的身體穿過,這些中微子最大的來源是哪里呢?就是太陽。太陽是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反應爐,通俗的說太陽就是一個一直在爆炸的氫彈。太陽上發生的聚變反應每秒鐘要消耗6.2億噸的氫,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我們可以根據太陽的理論模型粗略計算出它大概產生中微子的數量,而奇怪的是,我們實際通過實驗探測到的中微子數量僅僅是理論值的三分之一,這件事在當時被稱作“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
具體人們是這樣發現的,70年代的時候人們發現雖然中微子幾乎不和任何物質發生反應,但是還是有東西能和中微子反應的,就是氯37,中微子可以和氯-37發生反應生成氬-37和電子,而氬又是惰性氣體。這件事兒給了當時一個人靈感,這位叫做戴維斯,美國物理學家。戴維斯決定用四氯乙烯作為探測介質,四氯乙烯是清洗劑的主要成分,一般干洗店會用這個,有刺激性甜味易揮發,濃度高了能中毒,致癌。當時戴維斯大批量采購四氯乙烯的時候人家還以為他要開洗衣店呢。實驗室在美國霍姆斯特克金礦,在地下1500米深的礦井中建了一個實驗室,配比了600多噸四氯乙烯溶液,只要有氯變成氬了,也就有氣體生成了,就會有一個小氣泡冒出來,從而就可以證明有中微子和氯元素發生了碰撞,但還是那個原因,中微子碰撞的概率太低了。所以戴維斯在地下礦坑中一待就是30多年,這30多年也僅僅探測到了大約2000個中微子。但正是這2000個中微子的數據人們發現了“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實在是不容易。
還有一位來自日本的物理學家叫做小柴昌俊,他是在日本的一個1000米深的礦坑里做的實驗,使用了5萬噸純水和1萬多個光電倍增管,當中微子和純水里的原子核發生碰撞的時候,就會發出淡藍色的光輝,這個現象叫做切連科夫輻射。然后用探測器來檢測這個微弱的藍光,只要檢測到了,就說明有中微子發生了碰撞。這個概率依舊很低,但小柴昌俊比戴維斯要幸運很多,他的實驗是在1986年底正式開始的,到了1987年初1987年2月24日,發生了一件事,大麥哲倫云中的一顆超新星爆發了,這是自1604年開普勒超新星以來觀測到的最亮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帶來的電磁輻射甚至能夠照亮整個星系,一般都會持續幾周或者幾個月。1987年的這顆超新星被很多天文學家觀測到了,這就是小柴昌俊的幸運,那天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神岡實驗室里探測到了大批量中微子,說是大批量其實就13個,但是比平時偶爾的一兩個多了好多倍!感覺就不對,果不其然,過了三個小時有人來電話說是大麥哲倫云的一顆超新星爆發了。這種感覺絕對是無比奇妙的,這顆超新星距離我們16.8萬光年,也就是說小柴昌俊探測到了至少來自16.8萬年以前產生的中微子!
20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決定把本年的諾獎頒發給戴維斯和小柴昌俊,02年戴維斯已經88歲了,而小柴昌俊也已經76歲了。根據這二位實驗數據,都證實了“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也就是來自太陽的中微子莫名其妙的少了三分之二,他們去哪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直到近幾年才給出,人們發現中微子不只一種,有三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繆子中微子以及陶子中微子。戴維斯和小柴在實驗中所探測到的只是電子中微子,自然就少了三分之二。而且這三種中微子還可以隨著時間相互轉化,這個過程叫做中微子振蕩。如果中微子能夠發生振蕩那它就必須得有靜質量,所以近年來很多物理學家都在研究這個課題。最先通過實驗證明了中微子振蕩的人就是小柴昌俊的學生梶田隆章,實驗地點就是當年小柴昌俊所使用的神岡實驗室。另外一位物理學家是加拿大的阿瑟·麥克唐納,他和梶田隆章二人因為在實驗中發現了中微子振蕩,因此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共同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最先進的中微子觀測站位于南極的冰層之下, 叫做冰立方IceCube,于2010年12月8日建造完成,2018年7月12日,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宣布第一次成功確認高能宇宙中微子的來源,人類探測到了一個來自37億光年之外發射過來的中微子。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微子探測器來定位太空中的物體。
然而關于中微子還有眾多謎團沒有解開,比如說有沒有第四種中微子?中微子的反粒子是其本身嗎?也就是中微子是馬約拉納粒子嗎?中微子是暗物質嗎?等等。這些謎團就需要我們慢慢等待答案了。
作者:媽咪說 科普創作者
審核:羅會仟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