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源周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審核:李 輝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副主任醫師

在生命的旅途中,健康是每位旅者最寶貴的財富;然而,當食管癌這一不幸的疾病悄然降臨時,他們的前行軌跡便可能因此改變。今天,讓我們一同探索食管癌患者的營養風險評估與管理,了解如何通過科學的營養干預為患者的康復增添一份力量。

一、認識食管癌:生命通道的“不速之客”

食管癌,這一聽起來就令人恐懼的詞匯,是消化道惡性腫瘤中不容忽視的一員。它像是一位“不速之客”,悄然占據了食管——這條連接口腔與胃部的生命通道。隨著腫瘤的生長,它不僅會阻礙食物的順利通過,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營養問題。營養不良是影響食管癌患者抵抗力、恢復能力乃至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食管癌患者而言,及早發現、科學治療、評估營養風險并重視營養管理,是通往康復之路的關鍵。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營養風險篩查:開啟個性化營養干預的第一步

對于食管癌患者而言,營養風險篩查是評估其是否需要進一步營養干預的首要任務。這就像是為患者量身打造的一套營養方案前的“體檢”,通過NRS 2002評分表等科學工具,醫生能夠精準識別出那些可能從營養支持中獲益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的人群。營養風險篩查不僅是對患者負責,更是對食管癌治療效果的保障。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全面營養評估:深入了解,精準施策

對于那些篩查出存在營養風險的食管癌患者,全面的營養評估(如采用PG-SGA)是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在這個過程中,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飲食史、體重變化、胃腸道癥狀等,就像是一位“細心的偵探”,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可能提示營養不良的“蛛絲馬跡”。通過這些信息,醫生能夠更加精準地了解患者的營養狀況,為制定個性化的營養治療方案提供有力依據。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四、營養治療:科學干預,助力康復

營養治療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降低患者在食管癌的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率,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根據患者的體重下降情況、BMI值、生化指標等因素,醫生會綜合考量,決定是否需要啟動營養治療。在這一過程中,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是兩種常見的營養支持方式。

1.腸內營養:它是通過口服或管飼的方法,經胃腸道途徑為機體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簡單來說,這是一種通過消化道提供營養的方法,能夠充分利用患者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營養液會通過管道緩緩進入患者的胃中,為患者的身體帶去溫暖和力量。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維持腸道健康和免疫功能,還能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

2.腸外營養:當腸內營養不適用時,腸外營養便成了患者的另一道“生命之光”。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營養液直接進入患者的血液循環,為他們的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這一過程雖然看似簡單,卻需要醫護人員的精心管理和嚴密監測,以確保患者能夠安全、有效地接受營養治療。

五、調整與優化:動態管理,確保最佳效果

營養治療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醫生會定期監測患者的營養狀態和治療效果,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這種動態管理的模式確保了患者能夠獲得最佳的營養支持,從而加速康復進程。同時,醫生還會根據患者的需求調整能量和微量營養素的攝入,確保他們能夠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營養治療。

六、出院后的營養指導:延續關愛,助力長久康復

當患者即將出院時,醫生并不會放任不管。他們會為患者提供一份詳細的營養指導手冊,并鼓勵患者在出院后繼續遵循營養指導。必要時,患者還可以在家中繼續腸內營養治療,以鞏固治療效果并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七、結語:守護生命,從營養開始

食管癌患者的營養風險評估與管理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工作,需要醫護人員的精心管理和患者的積極配合。通過科學的營養干預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營養狀態,進而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讓他們在康復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從容。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