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細菌感染一直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然而,隨著青霉素的發現和應用,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青霉素不僅開啟了抗生素時代,更是挽救了無數生命。讓我們一起回顧青霉素的發現歷程,以及它如何成為人類對抗細菌的有力武器。
細菌感染的威脅與青霉素的發現
在一百年前,孩童因感染而死亡是常見的悲劇。據統計,美國內戰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士兵并非死于戰斗,而是死于傷口感染。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病菌。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路易·巴斯德等人發展了“疾病病菌理論”,認清了病菌產生的血液毒素是許多感染性疾病的原因。但在此后,人類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手段對付病菌。
直到1928年,蘇格蘭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時,意外發現了一個長滿細菌的培養皿中,有一塊青霉菌周圍沒有細菌滋長。弗萊明意識到霉菌可能有殺菌作用,他分離出這種物質,將其命名為“青霉素”,并在1929年的英國實驗病理學期刊上發表了相關論文。
青霉素的生產與應用的挑戰
盡管青霉素的發現為人類帶來了希望,但將其轉化為實際治療手段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科學家們需要研究出正確的生產流程以及大規模量產的方法。在當時,弗萊明實驗室一個月所生產的青霉素,僅能供一個病人使用。這點青霉素的產能對研究來說都很困難,更不必說將其用于治療了。
1941年,澳大利亞藥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和德國出生的生物化學家厄斯特·錢恩,開始研究用青霉素治療一位面部感染的病人。這位病人在服用青霉素一天后開始康復,但由于實驗室剩余的劑量不夠后續治療,感染復發,最終遺憾離世。這一事件凸顯了青霉素生產和應用的緊迫性。
青霉素的量產與諾貝爾獎的榮耀
霍華德·弗洛里和厄斯特·錢恩據此研發出青霉素的生產流程,使得弗萊明的發現終于能夠走出實驗室,有了大規模量產的可能。這一突破不僅為青霉素的廣泛應用鋪平了道路,也為其他抗生素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霍華德·弗洛里和厄斯特·錢恩三位偉大的科學家一同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青霉素研究和應用方面的杰出貢獻。如今,青霉素被視為抗生素家族的第一個成員,據估算,它已經拯救了超過8000萬人的生命。
青霉素的發現和應用,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僅改變了我們對抗細菌感染的方式,更是挽救了無數生命。青霉素的故事,是科學發現與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對未來醫學發展的無限啟示。
作者:胡桃夾子科普創作團隊
審核:孫軼飛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