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非職業暴露后的預防
作者:陳敬德 酒泉市人民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核:杜 華 甘肅省中心醫院 主任醫師 甘肅省醫學會皮膚分會主任委員
某日,劉女士扔垃圾時不慎將手機掉入垃圾桶,當她伸手撿手機時,不幸被垃圾桶里一支注射器扎傷。突如其來的刺痛讓她不由自主大叫一聲,緊接著,她注意到注射器針頭上的血跡以及自己受傷的手指。見狀,她立即用力擠壓傷口,并迅速前往醫院就醫。醫生建議劉女士立即前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前后預防咨詢門診進行檢測,并遵醫囑服用HIV暴露后的預防用藥。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有人會覺得醫生的反應過于謹慎或緊張了呢?
其實不然。因為正規的醫療廢棄物都會由專門的醫用垃圾處理機構統一處理。而出現在日常垃圾桶里的注射器及針頭,其來源不明,很可能攜帶具有傳染性的病毒。因此,劉女士被這樣的針具扎傷后,確實應立即擠出污血,并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服用HIV暴露后預防用藥,將HIV的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您了解HIV的非職業暴露嗎?
由HIV感染引起的綜合征被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通常簡稱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母嬰進行傳播。一旦感染HIV,患者免疫力極度下降,由此引起全身各系統病變,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為了引起公眾對這一疾病的關注與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每年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HIV的非職業暴露是指除了職業暴露(如醫生、警察等在工作中可能接觸到的HIV)以外,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具有感染HIV風險的情況。這些個人暴露包括但不限于共用針具、未受保護的商業性行為、性侵犯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增加個人感染HIV的風險。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旦可能發生HIV非職業暴露時,應立即在暴露后的72小時內積極行動,采取有效措施,與HIV爭分奪秒,以盡可能阻斷其傳播。
那么,如何跑贏黃金“72小時”來阻斷艾滋病呢?
首先,保持冷靜,切勿驚慌失措,更不可對可能發生的非職業暴露抱有僥幸心理。其次,若污染物進入眼睛、皮膚、黏膜等,應立即使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但需注意適度,以免損傷。若存在傷口,應輕柔擠壓損傷處,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傷口。隨后,務必立刻前往醫院,如實告知醫生暴露情況,并按照醫囑進行必要的檢測及服用預防藥物。
對于暴露時間未超過72小時且感染HIV風險較高的暴露者,應盡快進行快速檢測,并無需等待檢測結果即可開始預防性用藥。當暴露源的HIV感染狀態不明,或暴露者接觸的體液傳染性未知時,都應咨詢專業醫師進行個體化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預防性用藥。發生HIV暴露后,應盡可能在2小時內服藥,最佳時限為不超過24小時。在HIV暴露后72小時內,通過連續服用28天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可以有效預防HIV感染。值得注意的是,開始服藥的時間越早,阻斷效果越佳;而一旦超過72小時,則不推薦再采取暴露后預防措施。
此外,還應重視暴露后的檢測工作。HIV暴露后,建議分別于暴露后立即、4周、12周以及6個月時進行HIV抗體檢測。由于HIV抗體通常在感染后數周才能被檢測到,因此過早檢測對于評估暴露風險的意義不大。然而,暴露后應立即檢測,可以確定暴露者原本是否為HIV抗體陰性,從而準確評估后續預防措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安全交友,科學認識艾滋病,關愛艾滋病患者,阻斷HIV的傳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珍愛生命,防“艾”于未然。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