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閆麗萍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

審核:金 波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 主任醫師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病變出血。而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在數小時內失血量超過1000 ml或循環血容量的20%,主要表現為嘔血和/或黑便,常伴有血容量減少而引起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嚴重者可導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準確識別上消化道出血不僅是對醫療專業人員的嚴峻考驗,更是患者及其家屬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能。然而,上消化道出血的癥狀可能因出血量、出血速度及病變部位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今天,我們將帶領大家深入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知識,力求幫助大家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救治時間。

一、上消化道出血常見的病因有哪些?

臨床上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有消化性潰瘍、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和胃癌,這些病因占上消化道出血的80%~90%。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嘔血、黑便、血便、柏油樣便等。如果患者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可能伴有頭暈、乏力、心慌、冷汗、口渴、皮膚蒼白,甚至意識喪失等表現。

有些肝硬化患者在出現嘔血、黑便、血便、柏油樣便等癥狀之前,也可能先出現上腹悶脹不適、惡心、肛門部便意緊迫感,同時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心慌和頭暈等先兆癥狀。

三、何為嘔血、黑便、血便、柏油樣便?

1.嘔血:發生食管、胃、十二指腸、膽道等部位的出血,血液經口嘔吐稱為嘔血。出血后血液在胃內潴留,經胃酸作用后顏色呈咖啡色,如果出血速度快且出血量多,顏色則呈鮮紅色。

2.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或小腸出血后,血液在腸腔內停留時間較長,經硫化作用后形成黑色糞便排出體外。黑便有時也可見于服用某些中草藥、含鉍藥物、含血食物(豬血、鴨血等)后。

3.血便:血液從肛門排出稱血便,糞便顏色可呈鮮紅色、暗紅色或柏油樣。

4.柏油樣便:糞便外觀呈黑色,表面有光澤,帶有黏性,有血腥味,見于上消化道出血后。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四、應該如何鑒別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的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小腸、大腸(結腸和直腸)以及肛門部位的出血。不同部位的出血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和藥物治療。正確區分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對于評估病情、提高診斷準確性、指導治療和預防復發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根據患者的癥狀、病史、糞便特點等進行綜合判斷,以確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與下消化道出血的鑒別點見下圖。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