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精華OR神經毒藥?科學揭示酒精背后的健康真相!
當你喝酒時,酒精如何游走于你的身體?
喝下第一口酒,身體對酒精的吸收就隨之開啟,酒精分子量小,同時具備水溶性和脂溶性,這使得它能輕松跨過細胞膜,快速從一個細胞進入臨近細胞,順著濃度差擴散到身體各個部位。
酒精在人體內是通過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途徑進行流通的,口腔中的酒僅被黏膜吸收了非常少的量,進入胃部的酒精約有10%-20%被吸收,吸收的“主戰場“是腸道——約80%的酒精在小腸中被吸收進入血液,到這里,酒精進入了自己的“舒適區”,因為在毛細血管搭成的“高速公路”上,它可以隨著血液循環快速去往全身各個器官。
真有千杯不醉?看身體如何代謝酒精
醫學研究表明:體內酒精只有不足10%可由尿液、呼吸、汗液及唾液等直接排出體外,90%以上的乙醇須在肝臟進行代謝。
酒精代謝的過程是: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許多人認為酒量大小是乙醇代謝快不快決定的,其實這里面的關鍵恰恰在乙醛。
有的人喝酒容易臉紅,這部分人群的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低,乙醇被轉換為乙醛后不能及時分解,導致大量乙醛在體內堆積,濃度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刺激毛細血管擴張導致臉紅。所以別相信臉紅者能喝的傳言,臉紅的你是真的不能喝。
有的人大杯酒下肚,臉不變紅反變白,你也別羨慕,這是因為他們的乙醇脫氫酶活性低,喝下去的乙醇在體內積累而不能被及時轉化,這部分人是靠體液來稀釋酒精的,要提防乙醇濃度超標引發的急性酒精中毒,因此更不能多喝。
《天龍八部》里的喬峰和段譽煮酒倚闌千杯不醉,現實是不是真有人酒量超群?——確實存在大酒量的人,身體里不管是乙醇脫氫酶還是乙醛脫氫酶都具有很高的活性,乙醇→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轉換過程更迅速,二氧化碳要從肺被呼出,水則是從腎臟被排出,所以大酒量的人能表現出很快的代謝過程,容易出汗而且總跑廁所。
別嘗試通過喝酒來鍛煉你的酒量!不管是乙醇脫氫酶還是乙醛脫氫酶,它們的活性大小基本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你的酒量基本是與生俱來的,確實有人通過酒局鍛煉提高了自己的酒量,但這實際上是提高了對酒精的耐受能力,而無論是功能性耐受還是代謝性耐受,都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和風險。
酒精真的會有損智商,破壞你的大腦嗎?
血腦屏障是人體內最緊密的屏障之一,但由于超強的滲透能力,血液中的酒精只要30秒就能穿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酒精對大腦的各個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包括學習與記憶的關鍵腦區——海馬體、負責執行功能的腦區——額葉皮質、調節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下丘腦、負責協調運動的腦區——小腦。
酒精和非酒精組在認知功能方面存在差異的腦區概念模型,來源:參考資料[10]
《英國醫學雜志》(The BMJ)發表過一個時間跨度長達30年的隊列研究,對550名成年人每周的飲酒量進行反復測量,并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成像,結果表明:酒精攝入量和海馬體萎縮的風險相關,每周攝入30單位酒精(接近一瓶50度白酒的量)的參與者,海馬體萎縮的風險是不飲酒者的5.8倍。
《Neuropsychology Review》上的一篇高引用綜述顯示:酗酒者的額葉神經元密度降低,在慢性飲酒后,15-23%的皮層神經元被選擇性地從額葉聯合皮層中丟失。此外,酗酒者也會出現下丘腦結構受損,小腦萎縮的現象。
大腦是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長期酗酒帶來的后續影響有:記憶力下降、認知功能障礙、情緒調節的控制力下降、執行功能和自我調節功能紊亂等??梢哉f,喝酒對大腦的損害是有科學依據的,長期、大量飲酒或對大腦造成持久、不可逆的改變。
適度喝酒有利健康嗎?
你也許看到過每天一杯酒,活到九十九的真實案例,你也許聽到過適度飲酒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說法,為了探清酒精背后的健康真相,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人員主導了一項前瞻性研究,對中國10個地區的512715名成年人,就酒精使用習慣和疾病生理特征進行了為期長達10年的問卷調查,最終于2019年4月在《柳葉刀》上發表了研究結果:酒精攝入會均勻地增加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并對心肌梗塞的風險幾乎沒有防護作用,飲酒還會增加60余種疾病的發病風險,包括肝硬化、中風和胃潰瘍等。
酒精有安全攝入量嗎?2018年3月,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布了一項關于喝酒與疾病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1990-2016年間,涉及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關于飲酒的數據源,這篇高被引的權威論文顯示:并不存在所謂的健康飲酒量,或者說,酒精的安全攝入量是0。此外,你也別相信喝酒抗癌的謠言,世界衛生組織多少年前就得出了確鑿結論:酒精是名副其實的一類致癌物。
15歲以上男性當前飲酒者比例,來源:參考資料[12]
據2020年《中國適量飲酒快樂生活藍皮書》顯示:我國有4.5億飲酒消費者,有1.23億人存在過量飲酒行為,過量飲酒的行為中,有55%是為了增進感情,39%是為了調節情緒,其余的26%則是為了給別人面子。
許多人知道喝酒不好,但是好友相聚的喝酒讓他們能破除隔閡,回到當初的快樂時光,許多人也的確從喝酒中舒緩了生活的壓力,感受到了“從碼頭邊整點薯條”的快樂,因此,盡管我們知道了酒精背后的健康真相,我們也要結合實際來看待飲酒行為,另外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能不能喝酒基本取決于遺傳,和給不給面子沒有關系,喝酒的也不要強迫不喝酒的喝酒,你的愛好未必是他人的愛好。
參考文獻
[1]https://rctff.jiangnan.edu.cn/info/1071/2104.htm
[2]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0&ar_id=96372
[3]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83867
[4]https://dxy.com/article/8714
[5]https://new.qq.com/rain/a/20240125A0146F00
[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011735
[7]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3bfee7770443
[8]https://www.cas.cn/kj/202306/t20230614_4895590.shtml
[9]Topiwala A, Allan C L, Valkanova V, et al. 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as risk factor for adverse brain outcomes and cognitive declin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 bmj, 2017, 357.
[10]Oscar-Berman M, Marinkovi? K. Alcohol: effects on neurobehavioral functions and the brain[J]. Neuropsychology review, 2007, 17: 239-257.
[11]Millwood I Y, Walters R G, Mei X W, et al. Conventional and genetic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vascular disease aetiolog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500 000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The Lancet, 2019, 393(10183): 1831-1842.
[12]Sheikh A, GBD 2016 Alcohol Collaborators. 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J]. The Lancet, 2018, 392(10152): 1015.
[13]https://drinkiq.diageo.com.cn/articlefiles/2020_bluebook_cn.pdf
作者:李文杰 科普作者
審核: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研究員/博士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