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臭難聞,肯定是有腳氣病了!”

一到炎熱的夏天,腳就特別容易出汗,然后就會散發出令人作嘔的難聞氣味,這肯定是染上腳氣了。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不正確。

腳臭≠腳氣,腳氣會產生腳臭,但腳臭不一定是腳氣。

夏天到了,相信大家對一種氣味并不陌生,那就是腳上那耐人尋味的臭。現在來考考你,這種臭,是腳臭嗎?還是腳氣呢?相信不少人應該摸不著頭腦,難道腳臭不就是腳氣嗎?非也。不要誤會了,腳臭和腳氣是不同的問題,不要混為一談。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揭秘。如果沒時間閱讀,可以直接拉到文末查看總結。

腳臭和腳氣分別是什么?

其實,腳臭和腳氣,都是我們老百姓對皮膚問題的俗稱。腳臭的學名叫做臭汗癥,更準確的說法是“局限性小汗腺臭汗癥”。它的意思是局限在腳上的一種病癥,引起病癥的源頭是小汗腺這種組織結構。和腳臭類似的疾病是腋臭,后者是發生在腋窩的一種臭汗癥,源頭不是小汗腺,而是大汗腺。腳氣的學名叫做足癬或者腳癬,它是真菌感染引起來的足部病變,相關的真菌屬于皮膚癬菌。由此可見,腳臭和腳氣其實是兩個很獨立、不怎么相關的問題,只是俗稱有點像,所以容易讓人誤會。其實這種情況很普遍,這不怪大家,問題在于命名本身不太嚴謹,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作“誤稱(misnomer)”。所謂的腳氣,其實主要特點根本不是像名字暗示的那樣——腳有氣味,而是有相關的皮膚病變,下面我們會詳細討論到。類似的情況還有腳氣和腳氣病,這兩個病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因為,腳氣病是維生素 B1 缺乏引起的疾病,表現不在于腳,而在于體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甚至心律失常。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怎么判斷是腳臭還是腳氣?

要判斷是腳臭還是腳氣,我們要大概了解它們的患病機制。腳臭的根源有 2 個,一個是出汗,另一個是細菌。要知道,腳的小汗腺很發達,兩只腳加起來有 50 萬個小汗腺,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皮膚上面。它們排出來的汗水本來是沒有氣味的,但是有細菌的作用之后,事情就變復雜了——細菌會和汗水、死皮等物質相互作用,分解產生多種多樣氣味物質。這就好比酵母和葡萄的反應,酵母能產生葡萄酒,而腳上的細菌能產生腳臭。腳氣的根源則是真菌。真菌以皮膚表面的角質細胞為食,會破壞皮膚。不止于此,它們還會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產生多種多樣的表現,比如發紅、水皰、瘙癢等等主觀和客觀上的癥狀。結合上面的論述,我們梳理了腳臭和腳氣的識別要點,見下表。

表 1. 腳臭和腳氣的識別要點

如果表格還不夠直觀,我們可以再看看腳氣的病變照片。

左滑查看更多 典型的腳氣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7]

要是看了這些照片之后,覺得判斷難度還是大,那完全可以線下就診做檢查來確診,皮膚科醫生可以通過顯微鏡檢查來判斷腳上有沒有引起腳氣的真菌。

不想有腳臭我能做什么?

想要改善腳臭?皮膚科醫生有的是辦法。不過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大家要堅持,如果想解決更徹底,那就要花點錢了。不想花錢的措施有這樣幾個:

·每天都要洗腳,洗腳的時候,把死皮這些洗掉,洗腳之后,要擦干水分,免得皮膚過于潮濕,讓細菌更容易滋生。

· 鞋子、襪子輪流穿,勤更換,最好是每天都穿不同的鞋子和襪子,畢竟穿的時間越久,細菌的營養成分(死皮之類的)就越多,細菌的量也就越多。

· 減少不必要的出汗情況,例如長時間站著、頻繁劇烈運動。

愿意花錢的話,我們還建議:

· 換一批鞋子和襪子,選擇透氣性好的鞋襪。拿襪子來說,可以選擇純棉或羊毛襪,它們的吸汗功能會比較好,如果選擇傳統的尼龍襪這類合成纖維,那腳臭的概率就會增加。

· 可以花點小錢,購買磨砂膏或者抗菌皂,洗腳的時候,用磨砂膏去掉多余的、增厚的死皮,減少細菌的營養成分;抗菌皂的作用是減少細菌的總量。

· 充滿電費,開上空調,讓待的環境涼涼爽爽的。出汗少了,腳臭自然就不容易出現了。

· 如果出汗多,推薦購買止汗劑。最經典、有效的止汗劑成分是氯化鋁(比如 20%濃度的六水合氯化鋁),別花冤枉錢購買中成藥、植物成分的產品,容易上當。

如果做了這些措施,都沒有辦法改善,那還有 2 個選擇,要么放棄抵抗,向腳臭投降,要么再找皮膚科醫生想辦法。

腳氣又該怎么應對?

懷疑得了腳氣,又該怎么辦呢?實話說,腳氣治療起來要更專業一些,建議把這種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皮膚科醫生來負責。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腳氣用藥比較復雜,涉及到不同抗真菌藥物的選擇,如果病情嚴重,可能還要口服藥物。另外,治療前,還有必要由醫生進一步確定是不是腳氣,有好幾個疾病都可能長得像腳氣,比如濕疹、接觸性皮炎、窩狀角質松解癥、皮膚皸裂、幼年跖部皮病等。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在此分享腳氣的治療和護理思路。首先,腳氣治療的關鍵是用抗真菌藥物,一般都要連續治療 2 到 4 周才能達到療程。外用藥物推薦選擇乳膏,比噴霧的效果要好一些。乳膏有很多種,建議不要選擇含有糖皮質激素的產品,比如派瑞松、扶嚴寧,它們含有醋酸曲安奈德這種激素。其次,防護上要多多注意,不然腳氣比較容易復發。防護效果好不好,關鍵在于大家懶不懶。那么怎么護理呢?我們也梳理了重點出來:

· 注意腳的干爽透氣,因為真菌喜歡潮濕、不透氣的環境。

· 注意清潔,每天都洗腳,并且要及時擦干腳底、腳趾和腳趾縫的水分。

· 穿透氣性好的鞋襪,別悶著了。

· 鞋襪勤換洗,襪子、鞋墊可以用熱水清洗,清洗后充分晾干曬干。

· 不要和其他人共用指甲剪、拖鞋、洗腳盆、擦腳毛巾等物品,不然有傳染真菌的風險。

· 也別在浴室、泳池等共用的場所赤腳行走。

總結一下,腳臭和腳氣其實是兩個不相關的問題,大家別混為一談了。腳臭,在醫學上稱為臭汗癥,是由小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細菌作用下產生異味所致;而腳氣是醫學上的足癬,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變。要區分兩者,需注意腳臭主要表現為腳部異味,而腳氣則伴有瘙癢、水皰、紅斑等皮膚癥狀。改善腳臭可以通過日常清潔、更換鞋襪、減少出汗等方法,嚴重時可使用止汗劑。腳氣的治療則更專業,通常需要使用抗真菌藥物,并注意腳部的干爽、清潔和個人衛生,避免傳染。怎么樣,學會了嗎?

照“謠”鏡

這類流言之所以能誤導人,一是因為事關身體健康,大家容易關心則亂;二是,因為事關個人隱私,當事人可能會羞于向人咨詢,因而想當然的把兩個名字相近的癥狀當成一種疾病了。但其實,有時候兩個病癥名字相近,本質往往卻相差很大。

所以,建議大家在不確定或對自己身體的一些癥狀有疑慮時,最好的方法是及時咨詢專業的人士,切忌盲目“自我診斷”,以免錯誤治療,不僅治不好病,還帶來一些其他健康風險。

作者 | 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師 醫學博士 科普作者

審核 | 馮珺 國藥同煤總醫院 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