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了一些中醫的知識,咱們先簡單回顧下:首先,中藥一直在不斷被驗證;其次,中醫穴位針灸目前已經驗證;再次,類似經絡的存在拓展了醫學認知邊界。而且中醫體系下,對人體的認知、對疾病的治療等一定程度上符合現代醫學認知甚至拓展人類認知,所以我們也不應該盲目地閉眼否定中醫。

而當我們打開了這個思路,那么你會發現,其實中醫對于人類疾病的治療有不少可以擷取之處,甚至可以和西醫交相輝映,為我們解決疾病提供新的見解和思路。今天就從我們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說起。


01,心血管疾病


提到心血管疾病,估計你腦海里會跳出一系列名詞組合,從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到動脈硬化、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圖1心血管疾病

現代醫學對這些疾病有著非常詳細的分類,比如高血壓又分為原發性、繼發性以及低壓/高壓 相對高低等一系列內容,當然也提出了一系列治療應對策略,比如高血壓藥物就有上百種。

但是即便擁有如此多的藥物,心血管疾病依然不斷出現和發展,成為了人類健康的終極大敵,根據WHO統計,心血管疾病是人類死亡的頭號原因,也是常見慢病的主要組成部分。

所以,如何應對這么復雜多樣的心血管疾病也成為了醫學上的重要命題。那么,如此多的心血管疾病,它們之間有沒有關聯呢?能否為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套系統性的干預手段而非總是單病防治呢?


02,西醫中的心血管疾病


1991年,美國心臟病學專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鏈”(cardiovascular continuum)的概念,通過對諸多紛雜的心血管疾病進行分析和整理,他指出,心血管事件并不是并行的或者獨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條發展的過程。

最開始是機體諸多代謝指標出現異常,比如肥胖、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等一系列代謝因素出現異常,而這也被后續概括統一綜合為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而代謝綜合征正是心血管事件鏈的源頭。

圖2心血管事件鏈

代謝綜合征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干預,往往就會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隨后動脈硬化出現,易損斑塊的出現和70%的急性冠脈綜合征有關,而進一步出現的急性心梗、心律失常乃至心力衰竭,直到死亡。


03,中醫體系里的心血管疾病


作為對人類危害巨大的心血管事件,在我國同樣也不例外。根據《柳葉刀》刊載的研究顯示,心腦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從古至今一直如此。那么,作為中國的傳統醫學,我們自然也會對心血管疾病有自己的關注點,比如典型的就是在中醫體系里提到的脈絡,也就是對應的現代醫學中的血管等體系,而對于心血管事件,中醫上有不少自己的理解,諸如《傷寒論》提到的“營衛不通,血凝不流”、《金匱要略》上記載的“血脈相傳,壅塞不通”。

如果我們換一種現代的解說詞,會發現,這些典籍里的關鍵詞“凝一一塞一不通”其實和 “心血管事件鏈”概念有很好的對應。

圖3“凝一一塞一不通”概念圖

“凝”和代謝綜合征是對應的概念,就如高血糖、高血脂等傾向于血液系統的異常,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壅”的現象對應到動脈硬化等情形,“壅”發展下去就會出現“塞”,也就是我們提到的心梗,最終走向“不通”這種嚴重情形。


04,中西醫結合


可以看到,在對于心血管疾病這種重大疾病上,中醫和現代醫學其實是交相輝映的,能夠發現一些共通的問題,而這也給我們提出一種新思路,面對如今心血管病的單病種防治難題,中醫這種一貫重視系統性干預治療的體系能否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呢?

于是“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這個項目啟動,研究人員將傳統中醫典籍以及中醫現代的發展認知相結合,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開展了微血管病變研究,這也是現代中醫藥學術的原創性成果,而非單純的故紙堆里尋章摘句。經過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員基于脈絡營衛理論指出,應對心血管疾病,應該從“調其營衛”的源頭開始干預。

那么,基于這套理論的源頭調節是否可行呢?研究人員給出了相應的治療策略并用現代醫學檢驗體系進行了檢驗,結果如何呢?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這篇名為“津力達對糖耐量異常合并多代謝紊亂人群的糖尿病預防效果——FOCUS隨機臨床試驗”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視角【1】。


**05,**基于以上理論的源頭調節是否可行呢?


研究選擇的是糖尿病作為切入點,糖問題可以說是代謝綜合征的核心特征,代謝綜合征患者往往伴有血糖調節異常、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異常的現象,因此針對糖代謝異常也成為了應對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策略。

于是從2019年6月到2023年2月期間,在中國21個城市的35個中心進行了,研究選擇了889名糖耐量受損和多種代謝異常的人,然后隨機分成安慰劑組443人實驗組442人,受試者在接受生活方式指導(包括飲食、運動等)的基礎上,每天按照要求使用津力達組或安慰劑組。這種多中心、隨機雙盲循證研究也是公認的高質量醫學臨床研究。

結果發現,使用津力達的實驗組在多項參數上均得到了緩解。比如,在糖尿病風險方面,實驗組明顯較低(hazard ratio, 0.59; 95% CI, 0.46-0.74; P < .001)),具體地說,在使用津力達6個月后,就能夠看到其在降低糖尿病風險上的優勢,在使用津力達一年的時候,這個統計已經非常顯著了(p=0.012,低于統計學顯著的0.05),而使用津力達三年半(42個月),津力達組的糖尿病發生率為27.83%,而對照組的發生率高達42.66%,換句話,從統計學上來說,津力達可以降低高達41%的糖尿病發生風險。

圖4兩組糖尿病發生率比較圖

在多項重要代謝參數上,津力達實驗組都表現更好,比如腰圍比對照組明顯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甘油三酯、糖化血紅蛋白等均得到了有效降低。

圖5津力達組數據圖

此外,胰島素抵抗這種重要的代謝綜合征異常參數也得到了改善。

圖6兩組TyG指數比較圖

以上這些證據都證明,基于中醫體系研究發展而誕生的藥物能夠在心血管疾病干預中經得住現代醫學檢驗的考驗,正因為如此,“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也榮獲了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可是國家最高層面的科技獎勵,凸顯了其科技含量和意義。而且像國家科技進步獎往往也有風向標的意義,意味著從國家層面也在引導大家用現代的方法來研究、發展中醫藥,能更好的為大眾健康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開始證明中醫絕非一些人認為的純粹糟粕或者過時的內容,而是有不少精華經得住考驗,因此不少人在從中醫的解讀、挖掘中尋找到了很多有效的治療方案。而且中醫絕不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的一切循著古代醫書,而是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新時代的研究人員更是結合現代科學更好地改進中醫體系,不斷地創新,也讓中醫藥能夠更好地服務大眾 。


很多時候,我覺得執著于中西醫理論體系的爭議多少有些舍本逐末了,醫療本質是治病救人,不管白貓黑貓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放開眼界,更好的挖掘醫學知識,服務健康,這才是醫學的意義。

[1] Ji H, Zhao X, Chen X, et al. Jinlida for Diabetes Preventio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Multiple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The FOCU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une 03, 2024.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