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科普·水稻白葉枯病】
怎樣防治水稻白葉枯病?
稻農反映:局部稻田有白葉枯病發生,表現為稻葉焦枯、青米粒多、千粒重減輕。那么,怎樣防治水稻白葉枯病呢?
三江平原科普工作室(簡稱“三平科工”)科研人員介紹,水稻白葉枯病,俗稱白葉瘟,又叫過火風、茅草瘟,是我國水稻上的重要細菌病害之一。北方水稻生產過程中,七八月份會在水稻孕穗期發生白葉枯病,尤其是水稻抽穗期發生最重,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葉片,也可侵染葉鞘,若不及時防治,會給稻農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輕的稻田減產10%-15%,重的可達50%以上,甚至絕產。一般氣溫在25-30℃、相對濕度85%以上,多雨、寡照(每天日照少于5小時)、風速大(每秒風速達2.5米以上)的天氣有利于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與流行。目前水稻田生產上對白葉枯病的控制主要以藥劑防治為主,使用的殺菌劑主要有噻森銅、三氯異氰尿酸、氯溴異氰尿酸、代森銨、辛菌胺醋酸鹽、中生菌素等。
三平科工科研人員表示,在水稻生產過程中,除加強產地檢疫、選用抗病品種、控制菌源、換茬、種子消毒、培育無病稻苗、搞好水分管理、科學施用肥料外,藥劑防治是目前水稻白葉枯病應用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可控制病害發展蔓延。也就是在7月末至8月初(白葉枯病發生前或發生初期),每畝用100億芽孢/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50-60克,兌水后均勻噴霧,注意使用該藥時不可與呈堿性的農藥等物質混合使用,且不要漏噴。或在水稻白葉枯病發病初期,于下午3:00后晴朗天氣,每畝用60億芽孢/毫升解淀粉芽孢桿菌LX-11懸浮劑500-650克,兌水50-60公斤均勻噴霧,視病情可隔7-10天再用藥1次,兼防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白葉枯病嚴重(葉病斑面積在三分之一以下),可隔7-10天再噴1次藥。若采用20%噻菌銅懸浮劑(每畝用125-130克)防治白葉枯病,最多可噴施3次,且能兼防稻細菌性條斑病。
關注作物病蟲科普,呵護美麗鄉村振興!
來源: 富錦市城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