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街邊的果切攤成了人們消暑的熱門選擇。

那些切好的水果,五顏六色、鮮嫩多汁,著實誘人~

然而,在這看似美好的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健康隱患,一不留神就可能讓你“中招”!

質量隱憂:霉變水果以次充好

一些不良商家會將爛掉的水果切掉壞的部分,留下看似正常的部分做成果切,以次充好。

但實際上,這些爛水果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很高,其中的有害菌會產生多種毒性很強的真菌毒素。

**黃曲霉素:**這是一種強致癌物質,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列為1類致癌物。它對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長期攝入會引起肝癌,還可能誘發消化道惡性腫瘤。

黃曲霉素常見于霉變的花生、玉米以及乳制品中,在變質的葡萄干等果干類食品里也可能存在。

**展青霉素:**當水果開始變質時就會產生這種神經毒素,能引起食物中毒,導致惡心、腹痛甚至腹瀉,還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

有研究表明,即使在距離霉變部位1厘米處的正常果肉中,仍可檢測到高含量的展青霉素。

拿蘋果舉例,蘋果壞的越多,展青霉素含量越高,毒素會向周圍健康果肉擴散。

**赭曲霉毒素a:**對腎臟和肝臟組織有損害作用,被列為2b 類致癌物,長期接觸可能導致這兩個器官的功能障礙。

常存在于霉變的葡萄、檸檬類水果、葡萄干、無花果干等中。動物實驗顯示,可能會對胚胎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胎兒畸形。

**3-硝基丙酸:**這是一種神經毒素,中毒會嚴重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甚至可能致死。

衛生堪憂:細菌貫穿全流程

除了霉變水果的問題,街邊果切的衛生條件也著實令人擔憂。

許多商家為了追求效率,不洗干凈就直接切,皮上的細菌就會跑到果肉上。

水果切開后,失去了保護層,細菌繁殖速度更快。在戶外高溫環境下,切得越碎、放置時間越久,滋生的細菌就越多。

若刀具和砧板不干凈,仍會有細菌殘留,導致交叉污染。

研究發現,砧板用得越久,上面的細菌越多,其縫隙易藏污納垢,切水果時流出的汁液也會成為細菌的溫床。

此外,街邊果切攤的衛生條件難以保證。攤主的雙手在錢幣和水果間頻繁穿梭,他們既不戴一次性手套,也不常洗手。

而切好的水果片直接暴露在空氣中,行人咳嗽、車輛尾氣等都給水果增添了不少“雜質”。在這樣的環境下,水果還未入口,就已被大量細菌“占領”。

保存圈套:存放時間成謎

購買果切時,我們往往不清楚它是什么時候制作的,以及放置了多久。要知道,水果放置時間越長,變質的可能性就越大,帶來的健康威脅也隨之增加。

夏天天氣炎熱,切開的水果更易滋生細菌。有研究顯示,在溫度處于4℃到60℃之間時,細菌生長迅速,有時20分鐘就能翻倍。

另一項研究表明,在25℃的條件下,哈密瓜、蜜瓜、芒果等鮮切水果上的細菌數量在一天之內最多可翻4倍,且隨著放置時間延長,細菌數量會不斷增多。

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切好的水果如果在32度以上的環境中,1小時內就得冷藏,否則最好別吃。

最佳選擇:現切的新鮮水果

那么,面對這些安全風險,我們還能吃果切嗎?

答案是可以的,但要掌握一些挑選技巧。

我們盡量選擇現場現切的新鮮水果,這樣能減少細菌污染,還能直觀地判斷水果是否新鮮,有無壞掉的地方。

挑選顏色鮮亮,摸起來結實,沒有軟化、發霉或變色的果切。

注意查看包裝是否完好,以及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要確保它們是放在冰柜里保存的,以減緩細菌生長。

為了保證水果的新鮮和衛生,避免過多添加劑的攝入,我們可以盡量選擇衛生條件較好、有冷藏設施的果切攤,或者自己動手切水果。

不要讓看似誘人的“最臟水果”損害了我們的健康!

在享受水果帶來的美味和清涼時,多關注水果的質量、衛生和保存情況,讓健康與美味兼得。畢竟,只有吃得放心,才能真正享受夏日的美好呀!

來源: 營養師-藍冰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