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忠東 長沙市第三醫院 副主任醫師 健康中國行動宣講員
審核:鐘美佐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主任醫師
2024年7月28日是第14個“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消除肝炎,積極行動”。
我們經常聽到這些與肝臟相關的成語,比如:
肝膽相照
肝腦涂地
俠肝義膽
披肝瀝膽
忠肝義膽
肝腸寸斷
……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肝的自述吧!
大家好,我是肝臟,位于主人腹部的右上部,緊貼膈肌下方,右側則是肋骨所包圍的空間。我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工廠,參與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維生素的轉化,也參與解毒過程,并分泌膽汁……
我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主人攝入了一些不健康的食物、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我慢慢變得千瘡百孔。
在心、肺、腎等幾個小伙伴眼里,我是一個“悶葫蘆”。確實,我一直都很沉默寡言,就算不舒服,我也會咬緊牙關,不向主人發出抗議。我也不會大聲喊痛,因為我沒有痛感神經。即便我生病了,只要還有1/3的肝細胞能正常工作,主人的身體也無法感受到異常。
肝炎是我最容易患的疾病,它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酒精、藥物、化學物質、自身免疫異常等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臟炎癥的統稱。兒童及成年人都可能患病,其中病毒感染導致的病毒性肝炎較為常見。
目前已確定的病毒性肝炎類型有5種,分別是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中最常見的為乙型肝炎,而丁型肝炎病毒則需在乙肝病毒的輔助下才能感染人體。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如果我出現了明顯問題,主人的身體會有哪些表現?
1.眼睛發黃
我們常聽說“人老珠黃”,但從醫學視角來看,并不是因為人老才會珠黃。正常的鞏膜應為瓷白色。你可能聽說過“黃疸”這個詞,它是指血液中膽紅素過高導致的一種癥狀。正常情況下,膽紅素會被我代謝并通過膽汁排出體外。然而,當我的功能受損、膽道阻塞或紅細胞過度破壞時,膽紅素就會在血液中累積,從而導致皮膚和眼睛呈現黃色。
2.面色晦暗
慢性肝病患者由于代謝廢物在體內堆積,從而面色變得晦暗,顏色發深。
3.出現肝掌
肝掌指的是手掌的拇指和小指根部(即大、小魚際處)出現紅斑。這是由于我代謝雌激素的功能下降了,導致雌激素水平升高,進而刺激毛細動脈充血、擴張形成肝掌。
4.蜘蛛痣
當我的功能明顯減退時,我對雌激素的“滅活”作用會大大減弱,使得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上升,這會使全身小動脈血管增大和擴張,表現在皮膚就可以見到典型的蜘蛛痣。蜘蛛痣的痣體有一個中心點,周圍有呈輻射狀的小血管分支,形態酷似蜘蛛,因此得名。它常出現在人體的面頸部、前胸上部等部位。
5.易感疲倦
肝細胞受損會導致血清轉氨酶等酶類水平升高,而膽堿酯酶水平降低。這些變化會表現為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嗜睡等癥狀。
愛我護我,要做到七要五不“肝”
一、七要行為
1.要合理飲食
飲食均衡,有粗有細,少進食油炸類及其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腌制、燒烤食物,少喝含糖飲料,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2.要科學運動
運動可加速脂肪代謝,減少體內過多的脂肪堆積。
3.要作息規律
主人少熬夜就是保護我,一定要提前規劃時間,保持作息規律,不要熬夜“肝”作業。
4.要心情愉悅
主人如果總生氣就容易出現內分泌紊亂,我也會跟著“上火”,所以不要“肝”著急。
5.要重視體檢
健康成人建議每年做1次體檢。已有慢性肝病的人群建議每隔6個月進行1次檢查,包括肝功能檢查、肝臟彩超等。
6.要注意衛生
乙肝和丙肝主要經血液、母嬰和性傳播。
比如輸血、紋身、共用針具、共用剃須刀和牙刷,或與感染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等都可能感染乙肝和丙肝,如果主人不注意衛生,不小心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且毫不知情,未能及時進行治療,病情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后果不堪設想。
7.要接種疫苗
在所有肝炎中,有3種病毒性肝炎是可以用疫苗預防的,分別是甲肝、乙肝和戊肝。以乙肝疫苗為例,孩子和有感染風險的成人一定要及時接種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全程需要接種3劑次,也就是3針,第一次接種后,1個月時接種第二針,6個月時接種第三針,我們把這種免疫程序稱為“0-1-6”。
二、五不“肝”行為
1.不亂吃藥物
藥物的使用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隨意服藥,同時應慎用保健品,以免對我產生傷害。
2.不亂吃食物
甲肝和戊肝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為避免感染,務必注意飲食衛生,不飲用不潔水源,盡量不食用生的或未熟透的海鮮、肉類等,以防病從口入。
3.不過度飲酒
過度飲酒對我危害極大,可導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等,甚至會誘發原發性肝癌。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年男女每天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5g。滴酒不沾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哦。
千萬不要相信“酒量是練出來的”的鬼話,練習喝酒很可能練出來的是肝病哦!
4.不吃發霉食物
霉變的花生、大米等食物含有黃曲霉毒素,這是一種致癌物質。因此,一旦發現食物霉變,應立即丟棄,切勿食用。
5.不歧視
乙肝病毒攜帶者≠乙肝病人,乙肝病毒攜帶者是指體內攜帶乙肝病毒,但尚未表現出明顯的癥狀或肝臟損傷的人群。
日常工作、生活接觸如共同進餐、擁抱、握手等不傳播乙肝病毒。我們應摒棄對乙肝攜帶者的歧視和偏見,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他們。
溫馨提醒:
無論是哪種肝炎,一旦發生可疑感染情況,應及早到正規醫療機構診斷和治療。早發現、早治療,這樣才能阻止肝炎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方向發展。
我希望主人多多愛護我,重視我,我才能讓他“肝”勁十足!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