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2歲的蔣師傅在戶外工作3小時后,突然感覺胸部疼痛,并伴有大汗、惡心、嘔吐等癥狀。

蔣師傅以為自己是中暑了,但休息10分鐘后,疼痛癥狀仍未得到緩解。工友們便趕緊送他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

醫院立即開通綠色通道,為蔣師傅完善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蔣師傅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病情危急,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醫院胸痛中心團隊為患者緊急行冠脈造影,開通閉塞血管。

手術順利完成,患者轉危為安。

醫生介紹,長沙入伏以來,天氣持續高溫。近1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連續收治了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們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在高溫下持續工作。

臨床中,夏季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較高。研究顯示,高溫天氣與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密切相關,溫度每升高10℃,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就增加約5% 。

夏季高溫為什么會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風險?應該如何預防急性心肌梗死?中醫有什么方法?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病科副主任范建民進行了詳細介紹。

一、夏季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1.天氣炎熱,血壓升高

高溫環境會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導致血壓升高,心臟很容易因為缺血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另外,夏天天氣炎熱,不少人喜歡待在空調房里。外出后,如果冷熱環境溫差過大,引發血管痙攣,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容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2.身體缺水,血液粘稠

天氣熱,身體的新陳代謝會加快,大量出汗會導致水分流失。身體嚴重缺水時會導致電解質失衡,血液黏稠,循環速度減慢,導致心臟供血不足,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3.夏季煩躁,情緒失控

炎熱的天氣很容易使人煩躁,導致失眠多夢,精神長時間處于興奮緊張狀態。

情緒不穩定會使血管擴張,新陳代謝加快會使心臟耗氧量增加,導致血壓升高,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二、夏季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第一類:**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有肥胖、吸煙、高齡、早發猝死家族史等的人群,特別是既往明確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第二類:**夏季新陳代謝旺盛,容易大量出汗,又喜食冷飲、貪涼的年輕人群,容易造成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

**第三類:**既往有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工作壓力大、精神壓力大、熬夜的人群,也易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三、夏季如何預防急性心肌梗死

1.高溫天氣胸悶及時就醫

持續高溫的天氣,使人常有悶得透不過氣的感覺。約30%-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在發病前3-7天內有心慌憋悶、胸痛、乏力等先兆癥狀。

醫生提醒,如果感覺胸悶,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大意,要及時就醫。

2.室內外溫差最好別超8℃

空調溫度不宜設置太低,室內外溫差最好不要超過8℃。如果從炎熱的室外進入涼爽的空調房或從空調房外出,可以先敞開房門,在門口站一會,給身體一個緩沖適應的時間,避免血管受過度冷熱刺激,引發痙攣。

3.及時補水降低血液黏度

天氣炎熱出汗較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多飲水,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血黏度增加、流速減慢,增加血栓形成風險,誘發心肌梗死。可在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溫開水,晚上睡覺前喝兩口溫水。

4.有冠心病夏季別沖涼

夏季冠心病患者盡量不要洗涼水澡。寒冷刺激容易誘發患者出現心肌缺血的情況,甚至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盡量洗溫水浴,有消除疲勞、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的功效。

5.堅持服藥別隨意停藥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遵醫囑堅持服藥,不要隨意停藥。部分患者夏季飲食清淡,血壓血脂正常后,就認為可以停藥了。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降壓降脂藥物也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穩定斑塊或保護血管內膜的作用。

6.遠離嘈雜穩住情緒

良好的情緒和心態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十分重要,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應注意保持愉悅、健康的心態。

當環境氣溫達到32℃時,老年人要減少體力活動,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溫度高、濕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四、中醫降暑小妙招

1.護心保健穴:

①少府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位于手掌,橫平第5掌指關節近端,第4、5掌骨之間。具有寧心安神、清心瀉熱、理氣活絡的作用,多用于治療心悸、胸痛等癥。

②內關穴:為心包經的絡穴,在前臂掌側。仰掌,腕橫紋上自身兩個拇指的寬度,兩筋之中即為此穴。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為治療胸悶、心悸癥狀的要穴。

③膻中穴:屬任脈,位于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能行氣化瘀、寬心順氣、疏通經脈,可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

2.降暑粥

①綠豆甘草粥:材料:綠豆80克,生甘草10克,粳米150克。做法:將甘草用布包住,綠豆、粳米加適量水,慢火煮熟。

②三豆粥:材料:白扁豆10克,黑豆10克,紅豆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做法:材料放入,加清水適量,慢火煮,待熟時調入白糖。

3.烏梅甘露飲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專家團隊研發,全國名中醫王行寬教授親自把關審方,由烏梅、炒麥芽、山楂、甘草、玫瑰花組成,具有生津止渴、消食解膩的作用。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范建民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范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