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很多人都制定或重啟了健身計劃,有不少選擇去公共泳池游泳的。不過小編要提醒你,公共泳池里的水并非我們看到的那么干凈,而是藏有一些健康隱患。也許從下水的那一刻起,你就和各類污染物來了個最親密的接觸。

01 泳池水中存在大量人體代謝物

你可能沒有注意過,我們在和泳池里的水進行親密接觸時,人體的一些代謝產物,比如汗液、口水、皮屑、污垢、毛發等,都會不自覺地進入水中[1],護膚品、化妝品的微粒會進入水中[2],甚至有些人的尿液、糞便,也有意無意地留在了水中。

那么一個泳池里到底含有多少尿液呢?2017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李杏芳教授團隊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她們檢測了87個泳池的水樣,發現一個泳池平均含尿量約75升,大概有140瓶550ml礦泉水那么多[3]。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在2015年7月對1436人做了一份調查,受訪者表示在公共泳池里最常遇到的不文明行為包括:入池前不沖淋(59.3%)、在泳池排尿(57.1%)、游泳時不戴泳帽(55.6%)、入池前不浸腳(55.4%)、向泳池吐痰(46.9%)、在泳池里搓澡(39.9%)、患傳染性疾病入池(27.8%)[4]而這些不文明的行為,都會污染泳池中的水,給他人的健康帶來隱患。

02 過量含氯消毒劑對人體產生刺激

因為人體帶入泳池中的代謝產物為池水中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了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游泳場館除了循環過濾池水,還會加入含氯消毒劑。而氯接觸水會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和泳池內的尿素發生反應,又會形成氯胺。氯胺有一種氣味,就是我們走進一個公共泳池經常會聞到的泳池味道。

過度添加含氯消毒劑也會給人體帶來健康隱患。因為如果含氯消毒劑加少了,池水就無法及時得到有效的消毒,微生物大量繁殖,會威脅人的健康。所以一些游泳場館會大量加入含氯消毒劑,但這東西加多了,過量的氯胺又會對人體皮膚、眼睛和肺部產生刺激,特別是兒童、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在水中呆久了之后,眼睛會發紅,手會皺巴巴且發白,頭發也很毛躁,這是氯胺在作怪。

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在抽檢一家公共泳池的兩處池水標本中,檢測到余氯值分別為1.54mg/L和1.41mg/L,而根據國家標準,池水余氯濃度應保持在0.3—0.5mg/L之間,檢測結果是國家標準的三倍,給游泳者的健康帶來了風險。[5]

03 這樣選擇干凈衛生的公共泳池

公共泳池的衛生問題的確不容小覷,那我們怎么選擇干凈衛生的泳池呢?給各位讀者支個招,選擇公共泳池要做到“三看一聞”。

三看

看證件。看公共泳池是否公示有效的衛生許可證;看公共泳池的水質檢測報告和自檢結果是否齊全;看公共泳池是否設有健康檢查崗,看入口處是否有明顯的“嚴禁肝炎、重癥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中耳炎、腸道傳染病、精神病、性病等患者和酗酒者進入”標志。

2.看人數。公共泳池應保證平均每人2.5平方米以上的水面面積,池內人過多會影響水質。

3.看水質。看水質是否清澈、水中有無漂浮物、池底有無沉淀物。

一聞

聞氣味。聞更衣室、衛生間是否有異味,通風系統是否運行良好;聞泳池是否有“泳池味”,如果氣味嗆人,可能是添加了過量含氯消毒劑,易對人體產生刺激。

04 做好個人防護,杜絕不文明行為

在游泳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做好個人防護,杜絕不文明的行為,既保護自己的健康,也為他人的健康著想。我們應當:

泳衣、泳帽、泳鏡、鼻塞、耳塞佩戴齊全。游泳過程中若泳鏡進水,不要用手直接揉眼,而是要用清水沖洗眼睛與泳鏡;游泳過程中若是嗆水,要及時使用清水漱口。

積極杜絕不文明行為,包括:隱瞞不適合進入公共泳池的傳染病進入泳池,入池前不沖淋、不浸腳,在泳池內吐痰、排尿、排便、吐痰、搓澡等。

敏感體質的人游泳時間不要過長,游泳頻率不要過于頻繁,謹防出現過敏現象。

游泳后及時用干凈水沖洗身體。回家后洗干凈泳衣、泳帽、泳鏡、鼻塞、耳塞。如果眼睛、耳朵、口腔、皮膚、肺部、私處感到不舒服,請及時就醫。

參考資料:[1]高峰傳,陳永生,趙霖. 青島市游泳場所衛生狀況調查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 2006, 22(15):403.[2]嘉懌. 泳池安全衛生警鐘長鳴[J]. 上海質量, 2020(8):73-75.

[3]Lindsay K. Jmaiff Blackstock, Wei Wang, Sai Vemula, Benjamin T. Jaeger, Xing-Fang Li. Sweetened Swimming Pools and Hot Tub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17; DOI: 10.1021/acs.estlett.7b00043

[4]http://news.cntv.cn/2015/07/20/ARTI1437356867721758.shtml

[5]https://mp.weixin.qq.com/s/9MBkeDxTZbwtXBkCKRNvtA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曾心月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研究員/博士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