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一周年,“科學與中國”組委會在京舉辦“千名院士·千場科普”一周年系列科普活動。剛剛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分別作主題科普報告。“科學與中國”組委會還舉辦“雙千”科普工作座談會,浙江省科協作為地方科協代表在座談會上作工作交流發言。
當日上午,三位院士的主題報告會在中國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李德仁院士以《論天地互聯的智能遙感衛星與應用——從珞珈衛星到東方慧眼星座》為題,生動講述了我國遙感衛星地面處理系統“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發展歷程以及廣泛應用,并形象地描繪了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
薛其坤院士以《高溫超導》為題,充分利用自身研究成果,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帶領大家領略神奇的超導世界,為大家認識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
戚發軔院士以《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題,結合自身工作經歷,飽含深情地講述了中國航天取得的偉大成就,詮釋了新時代航天精神的豐富內涵,鼓勵大家學習老一輩科學家攻堅克難、愛國奉獻的精神。
下午,“科學與中國”組委會舉辦“雙千”科普工作座談會。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局長王篤金講話,組委會辦公室匯報了“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一周年以來的工作成績與進展,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等成員單位作工作發言,種康、焦念志、劉嘉麒、孫和平、汪景琇、尹浩等多位院士和部分科教界專家,圍繞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工作的新形勢、新思路和新方法等方面,展開了充分討論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浙江省科協、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活動基地分別代表地方科協和院士工作聯絡處作經驗交流。
浙江省科協作匯報發言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良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科學院學部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始終把“開展科學普及、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當成重要使命,立足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以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目標,使科學知識和創新成果,能夠被社會公眾廣泛地獲取和更可靠地利用,形成科技與社會互信互動的良性關系、促進社會對科學技術的認知和響應。
2002年12月,在周光召、路甬祥等院士專家倡議下,中國科學院聯合中宣部等單位共同發起“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2023年,20位發起和參與“科學與中國”巡講活動的院士專家代表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巡講活動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倡議啟動“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凝聚院士專家群體的力量,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并強調:要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
自“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以來,兩院院士率先垂范,響應號召,通過科普報告、訪談、視頻、圖書等多種形式,開展逾千場科普活動,足跡覆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走進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科學與中國”已連續三年走進香港,60余位院士專家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面向香港80余所中小學開展科普報告;2023年,部分院士專家受邀走進香港教育局,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香港教育界人士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在座談會上,“科學與中國”數字化管理與科普服務平臺上線并投入使用。該平臺將實現院士科普資源的長期保存和高效利用,為高質量科普資源惠及更廣大民眾提供全面、融合的數據資源。
來源: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