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公里!這是從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到新鄉縣朗公廟鎮楊街科技小院的距離。

6月1日的清晨,8點不到,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葉優良教授已行駛在路上,他已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出發到科技小院。

不到9點,河南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的30多名本、碩畢業生,已早早來到了離楊街科技小院不遠的心連心農業高效示范園區試驗田里,一場特殊而富有意義的畢業照拍攝正在進行。

他們手中沒有鮮花禮物,而是自家試驗田里自制的一束束“麥穗花束”;沒有精致的妝容,而是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氣息,被日復一日田間勞作曬得黝黑的笑臉;他們三五成群,或合照,或單拍、比愛心、擺姿勢,把最美的畫面定格在瞬間,一片片沉甸甸金黃的麥田,隨著歡聲笑語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2012年開始,河南農業大學葉優良教授在河南省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創立了河南省第一個“科技小院”,到現在全省科技小院遍地開花,12年的實踐探索,在科技小院里,一批批農大學生走出“象牙塔”,踏入“泥土地”,奏響“富農曲”,證明了“科技小院”內在的不竭原動力。

立足鄉村為農作物“開藥方”

一個院落、幾間房子,是科技小院的“標配”。規模雖小,但發揮著服務“三農”、振興鄉村的巨大作用。科技小院不僅蘊藏著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也是鄉村振興孕育“興農”的“科研站”。

科技小院的建設,河南農業大學一直走在前列。2022年,科技小院發展迎來政策利好: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科協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確定對68個單位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設。其中,河南29個科技小院在列,河南農業大學牽頭24個,是河南省唯一獲批的高校。

一個科技小院一般由2-3名碩士研究生、3-5名本科畢業實習生組成。農大研究生除了寒假,常年駐守在科技小院。本科生每年5到10月份進駐科技小院。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小麥和玉米一直是主要農作物,入住科技小院的學生要圍繞1-2個作物,開展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2019年,新鄉兩個科技小院正式開始運營。成立之初,不是所有村民都認可科技小院。師生吃飯時,不時有村民來到小院,有的村民更是直言:“俺們種地幾十年,啥不會,你們來能幫俺們做什么?”村民的疑慮并非沒有道理。科技小院會不會是一陣風,到底能給農民帶來什么?河南農大師生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下午3點,剛從田間回來,陳奮勇熟練地騎著電動三輪車拐進小院。楊街科技小院在楊街村村頭第三戶,進門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個打掃干凈的院落,墻頭擺滿一袋袋用來分析研究的小麥樣品。

2021年7月,本科畢業后的陳奮勇就到了小院,能力突出的他成了科技小院的“新院長”。別看“院長”職務不大,但責任重大。小院的維護改造、整理修繕、安全問題,學生的衣食住行、科研實驗、科普推廣、農業培訓等,全部需要“院長”統籌處理。

在基層一線,陳奮勇迅速地成長著。令他記憶最深刻的是,2022年4月的一天,楊街村的一位村民手里拿著幾棵小蔥、幾棵生菜急匆匆走進了科技小院。

經過一番交流得知,這位村民種的小蔥,莖葉上長滿斑點、眼看著要枯萎,這可讓老人心疼壞了!經過仔細的詢問后,陳奮勇趕緊安慰老人,同時把受病害的小蔥拍照反饋給科技小院的指導老師們,科技小院的專家團隊實時在線,快速診斷出病情,確定這是小香蔥常見的“灰霉病”,并及時開出了“處方”。得知小蔥有救,老人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了。

臨近晚飯時間,剛從試驗田返回科技小院的陳奮勇,還沒有來得及做飯,就聽見門外有人說話。出來一瞧,下午咨詢青菜病害的老人已經到了門口,手里還提著兩兜青菜,一看就是剛從地里采摘的,見到他一把拉著手說道:“還是孩子呢,自己一個人在這不容易,給你送點青菜吃,等吃完了,再給你送!”一句樸素的話,讓陳奮勇暖心了一天。

農戶調研、培訓村民、技術指導、出診問診,平日里一件件像這樣事情還有很多,有大有小,成了科技小院成員的日常生活。

朗公廟鎮楊街村周圍村里留守的多為上歲數的村民,大多數文化程度低,科技小院的學生長年駐扎農業生產一線,“每回從小院門口路過,你們這兒總有人,有啥問題俺也就直接過來找你們了。”慢慢地村民把這些“學生娃娃”當成“自家人”。

立足企業 探索產業鏈條發展新模式

高高壯壯,笑瞇瞇的崔元東雖一臉稚氣,卻已經碩士畢業,馬上就讀博士。他從入校就跟隨葉優良教授學習,從本科玉米施肥,到碩士做大蒜科學施肥方面的研究,5年來扎根生產一線,專業知識、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在蘭考、中牟的農戶調研中,崔元東發現許多大蒜種植區,缺乏科學的大蒜專用肥料。他潛心鉆研,在河南心連心集團的支持下,和導師共同開展產品研發,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大蒜專用肥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如今,大蒜專用肥已通過心連心集團投放市場,節肥增產提質效果明顯。

科技小院搭平臺,企業參與,支持產品開發,是拉長農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探索產學研融合之路的新模式。近幾年,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每年拿出100萬元支持新鄉、杞縣的科技小院建設。

河南心連心產品研究院劉銳杰院長表示:“平時企業在招人時大量畢業生無法直接上崗,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做崗前培訓。而立足農村一線的農大學生卻沒有這個障礙。”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入職就能上崗……”劉銳杰對科技小院農大學子綜合素養給出高度評價。“科技小院讓農大學子科研能力有了質的飛躍。在農村一線,學生們天天與農民打交道,接觸的都是課本以外東西,他們的溝通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的畢業生自己包地發展農業,有的畢業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專利轉讓給公司,無疑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出路。借助科技小院的平臺,企業招聘到了自己需求的人才,員工得到了輪訓提升、不斷學習到涉農高校最前沿的農業技術,實現了高校的良性循環。”

不僅提供房子、生活保障,還每年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小院,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卻從沒和學生簽訂定向就業協議。“我們的支持微不足道,受益的學生,他們還會到祖國各地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層、服務鄉村振興,我們樂見其成!”。

如今,河南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遍地開花,各科技小院面向當地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小農戶、企業等持續性、常態化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廣泛開展的技術培訓服務,巧妙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

土地作“課堂”作物當“教材”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氣”。

麥子熟了,68歲的楊街村村民楊興亮頂著大太陽跑到了自家的麥田里。今年他家種植的河南農業大學小麥新品種又是豐收的一年。

“學生娃娃剛到村里大家都是半信半疑的。”健談的老楊打開了話匣子:“俺們都是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啥時候播種、啥時候施肥、啥時候除蟲、心里亮堂著呢,還用他們指導?”

然而幾年不到,和老楊一樣,周邊十里八鄉的村民提到河南農大“大學生娃娃們”無不豎起大拇指!

“以前俺們村民都是自己留種,小麥不僅病蟲害多、產量還低。現在俺們用的都是科技小院推薦的品種,不但抗病蟲害、抗倒伏,產量還年年提高。小麥生病了,學生有時當場給俺們解惑,遇到不明的病蟲害,回到科技小院查資料問老師,難題都能一一解決。”“金燦燦的小麥多收三五百斤,咱們心里樂呵著呢!”

說著老楊又給記者算起來帳:“以前俺地里的小麥能打800到900斤,今年能打1300到1400斤左右,按1.2元左右收購價,俺一畝地能增收近500元哩!”

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科技小院一方面為農戶提供科技指導和技術示范,帶動農戶增產增效、助力鄉村振興,一方面輻射帶動涉農高校深化研究生、本科生培養模式改革,助力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新型人才,院雖小卻力量大。

助農致富田間地頭治“大學問”

“小院雖小,卻是我們的科研站。”潘鑫瑤說。

自信大方、彬彬有禮是資源與環境學院大四學生潘鑫瑤給人的第一印象。5月份她“雙喜臨門”:不僅自己試驗田豐收了,考研更是被心儀的院校——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錄取。6月1日和同學相聚新鄉,一起拍下了這富有意義的畢業照。

潘鑫瑤一直扎根蘭考科技小院,一路走來,起早貪黑、風吹日曬,把豐碩的科研成果寫在田間地頭。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麥收,天公不作美,麥收季節卻偏逢連陰雨,雨天天下個不停,眼看著田里積水越來越深,試驗田里的小麥馬上要爛在地頭,聯系好的農機手由于大雨至少要一天半的時間才能趕到!”潘鑫瑤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我和同學們急中生智,拿著鐮刀、把村里老式手搖拖拉機借了出來,4、5個人輪流搖了半天才啟動。趕緊奔向田里,趁著暴雨停歇搶收……”

“試驗田的小麥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家冒雨齊心合力,一年辛苦勞作才沒有白費!”潘鑫瑤告訴記者。

新品種、新技術、新農人融合發展,切實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讓每一寸土地生產更多糧食。

“農專家”打通科技助農“最后一公里”

膚色黝黑、身材精瘦,乍看就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一襲短袖、一個背包、一雙運動鞋就是平時葉優良教授下鄉的“行頭”。

在農田里“按需開方”,是葉優良教授這些年的三農情懷。

作為天天與農業打交道的專家,十幾年來,他在科技小院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一年中多半的時間是在農業一線度過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如何推動鄉村振興?科技小院緊扣地方產業,以縣域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2023年5月,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強調:“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葉優良教授表示,“科技小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戶的需求,就是我們研究的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對科技小院給予了充分肯定,這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中原大地上,河南農大學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做一名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葉優良表示,科技小院正成為培植高質量領軍人才的“孵化器”。高校集聚了一大批引領農業發展前沿和產業核心技術等涉農領域高端人才,通過科技特派員、專家服務團、產業體系等多種形式入住科技小院,統籌優質高端人才資源下沉鄉村,幫助解決鄉村領軍人才缺失的難題。圍繞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高校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進步,依托科技小院平臺力量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與地方、企業需求對接,實現成果有效轉化和產業應用,為鄉村振興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科技小院的畢業生考研、讀博、考公、就業,在人才市場中彰顯出超高的綜合素養和適應能力,廣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樹高千尺,其根必深。“小院”雖小,卻大有作為。近年來,河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們深深扎根于農村大地的科技小院,正展現出蓬勃向上的生機與活力。科技和人才,正是科技小院為農村帶來的寶貴財富,高校師生與廣大農民的力量匯聚,成為了生生不息的鄉村人才振興源泉。

來源: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