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城西秦淮河東岸清涼門一帶

有一片低山丘陵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石頭山”

現名清涼山

石頭山,曾因諸葛亮評價金陵山水形勢為“鐘山龍蟠,石頭虎踞”而聞名;南唐時,楊吳于此所建興教寺被更名為清涼寺,山也隨之漸稱清涼山,相沿至今。

古石頭山海拔最高處僅60多米,但是由于唐以前江水直逼山下,其南又扼秦淮河口,因此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史載南京最早的行政建置楚國“金陵邑”即位于此,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在金陵邑舊址上修筑“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yè),由此揭開了南京建都史的第一頁。

俯瞰石頭城。顧樹榮 攝

石頭城是如何發(fā)現的?

發(fā)現石頭城是1998年的冬天。

當時沒有人知道這個石頭城在哪里,已經發(fā)表的資料也略有爭議,有人說在挹江門附近的八字山,有人說在草場門,還有人說在漢中門。經過一番資料的檢索,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云翱認為石頭城還是在清涼山一帶。

于是他跟江蘇省地震局合作,在1998年冬天到1999年春天在清涼山開展考古勘探。這次考古勘探發(fā)現了東吳、東晉和南朝時期的城墻,并最終確定石頭城就位于今清涼山、國防園一帶的山嶺上。

石頭城遺址調查點分布圖(《南京石頭城遺址1998~1999 年勘探試掘簡報》)

在前面幾次考古中,發(fā)現了大量的建筑遺跡,比如夯土的城墻、包磚墻、城門、角樓……2017年,在發(fā)掘中,在城墻的磚上面看到了模印的兩個字“石頭”。這兩個字毫無疑問地證明這里就是“石頭城”。

東晉“石頭”銘文城磚。圖源:南京城墻博物館

石頭城遺址對南京城市考古與

南京城墻研究有什么重要意義?

從1999年到2019年,20年間賀云翱團隊持續(xù)在石頭城開展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城墻的發(fā)現,這是目前發(fā)現的、南京主城區(qū)有城市以來最早的城墻。

從東漢晚期,公元212年孫權就在這里開始筑石頭城,一直到公元229年真正定都南京,再到南朝,石頭城一直伴隨著整個六朝時期都城南京的發(fā)展,在發(fā)掘過程中還發(fā)現了隋唐的城墻,就在六朝的石頭城遺址上層。這些發(fā)現又印證了文獻中的記載,比如唐武德年間曾在石頭城設置揚州大都督府,隋朝把六朝都城平蕩之后設置了蔣州,石頭城除了在六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性城堡外,還是隋朝蔣州的州治所在、唐朝初年揚州大都督府所在。

顧樹榮 攝

城墻不僅僅是一條線,也是城市最重要的要素。

通過城墻,人們進行了城市的選址、城市的規(guī)劃、城市的各種要素的組織,比如道路跟城門之間的關系、城門的結構,都是通過城墻來系統(tǒng)組織的。

城墻實際上涉及整個城市。

來源: 南京市政協《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