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科普·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偏重發生,如何防治?

據全國農技中心預判,2024年我國馬鈴薯病蟲總體呈中等發生態勢,其中,馬鈴薯晚疫病或在西南及武陵山區,西北、華北和東北產區局部地區偏重發生。那么,如何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呢?

三江平原科普工作室(簡稱“三平科工”)科研人員介紹,馬鈴薯晚疫病俗稱馬鈴薯瘟病,從苗期到開花前后均可發生。黑龍江省馬鈴薯生產過程中,七八月份會在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發生晚疫病,尤其是8月上旬發生較重,主要危害馬鈴薯葉片、莖和塊莖,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將給薯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目前馬鈴薯生產上對晚疫病的控制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使用的殺菌劑主要有甲霜靈、代森鋅、嘧菌酯、烯酰·唑嘧菌、王銅·霜脲氰、多抗·福美雙、氟啶胺、代森錳鋅、嘧菌·百菌清、氰霜唑,等等。

三平科工科研人員表示,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除農業防治(包括貯窖消毒、窖溫管控、剔除病薯、平衡施肥、選地栽培、選用抗病品種或脫毒種薯、切種薯刀消毒、合理密植、中耕培土、雨后或收獲前清溝排水、清除病株、消滅雜草、割秧曬田、晴天收獲、收獲后晾干塊莖)、生物防治(包括使用生物農藥,比如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丁子香酚、香芹酚、苦參·牛至提取物、多粘菌·枯草菌等)外,化學防治是目前馬鈴薯晚疫病應用最快捷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也就是在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前的塊莖膨大初期(晚熟品種約在7月末),每畝交替選用40%氟吡菌胺·烯酰嗎啉懸浮劑40-60毫升,或40%噁酮·烯酰懸浮劑50-60毫升,兌水量40-50公斤均勻噴霧,隔7-10天噴1次,視病情噴施1-2次,注意大風天或預計1小時內降雨勿施藥;也可每畝用70%氟嗎啉·霜脲氰水分散粒劑20-30克,或30%氟吡菌胺·氟嗎啉懸浮劑30-40毫升,兌水后均勻噴霧,可視晚疫病發生情況連噴2-3次。或在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初期(約在8月5日左右),每畝用64%噁酮·氰霜唑水分散粒劑7-14.5克,兌水后均勻噴霧,隔7-10天噴1次,視病情施藥1-2次;或每畝用30%氟吡菌胺·精甲霜靈懸乳劑15-25毫升,或46%烯酰·喹啉銅懸浮劑60-90毫升均勻噴霧,可視病害發生情況連噴2-3次。

關注作物病蟲科普,呵護美麗鄉村振興!

來源: 富錦市城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