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北京市第十五次婦女代表大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勝利閉幕。三天的會期中,來自首都各族各界、各行各業的700多名婦女代表齊聚一堂,回顧首都發展成就,共繪未來創新藍圖。其中,科技領域婦女代表圍繞科技創新、在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更好地發揮巾幗作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01

青格勒吉日格樂

首鋼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

(圖片來源:受訪者本人提供)

助力鋼鐵行業深度脫碳

個人事跡

在高爐煉鐵中,燒結礦和球團礦是兩種主要原料,過去,我國一直采用以燒結礦為主、球團礦為輔的原料結構,球團礦的平均比例不足15%。但球團礦產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相較于燒結礦較低,碳排放僅為燒結礦的1/3左右,提高球團礦比例對降低煉鐵系統碳排放具有顯著意義。

2005年研究生畢業后,青格勒吉日格樂進入首鋼技術研究院工作,并跟隨師父開啟了人生中第一個項目——在國內建設第一個400萬噸的大型帶式焙燒機球團礦生產線。經過無數次實驗及探討,國內第一個400萬噸帶式焙燒機順利投產。

2015年,首鋼集團決定建設第二條和第三條大型帶式焙燒機球團礦生產線,把5500立方米大型高爐的球團礦比例提升到50%以上。在缺乏可借鑒案例及實施經驗的情況下,青格勒吉日格樂帶領團隊反復實驗,分析各種原因,并多次開展工業試驗,前后耗時4年多,終于攻克了難題,生產出優質的球團礦,各項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現在,位于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三座5500立方米高爐實現了55%球團礦冶煉,打破了原有高爐冶煉中70%以上采用燒結礦的局面,噸鐵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0%左右,不僅是我國首次,更為鋼鐵行業碳減排、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重要的技術方向。(了解完整事跡,請點擊此處)

創新“她”說

目前,青格勒吉日格樂正從事氫冶金開發、二氧化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等鋼鐵行業碳減排技術的研發工作。

此次大會報告提出,引導和帶領廣大婦女從事科技創新工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揮更大作用。青格勒吉日格樂認為,這為女性從事科技創新、實現個人價值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就更好地發揮女性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她認為,應通過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制度創新,促進婦女從事科技創新工作;加大對女性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女性更多地參與國際國內科技交流合作;實施激勵政策,暢通職業發展路徑,加強對女性科技后備人才的培養;努力營造尊重女性科技人才的氛圍。

02

張冬敏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戰略研究總監

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貢獻獨特的女性智慧

個人事跡

張冬敏積極參與新型研發機構“有組織科研”機制體制創新,深入探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跨機構、跨領域、大團隊的新型科研組織機制,“青年人才挑大梁”的人才評價及培養機制,以及支持科研團隊原創技術驗證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支撐形成了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智源模式”,推動產出我國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悟道”等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同時,積極打造人工智能領域專業智庫,參與相關部委與北京市人工智能規劃及相關政策措施的編制工作,服務我國及北京市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實施。

創新“她”說

大模型本質上是對人類文明知識的高度壓縮。女性是人類文明社會的重要創造者,女性參與算法、數據等相關的人工智能研究工作,有助于消除人工智能系統中可能產生的性別偏見、價值偏見及公平性等問題,對于發展更具包容性、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以智源研究院為例,女性科研人員占比1/3左右,許多重大原創成果由女性參與或主導研發,如全球首個低碳單體稠密萬億語言模型Tele-FLM-1T、原生多模態世界模型Emu3等。可以說女性已經成為北京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大會報告中提出的深化“科技創新巾幗行動”,將對于激發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相信在這個行動計劃的指引下,廣大女性人工智能科技工作者將釋放獨特優勢,為推動北京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發展高地、服務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03

王小菊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綜合(大數據)室主任

打造“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生態環境

個人事跡

王小菊積極參與“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大數據建設項目,研究探索數據共享交換鏈,實現市區兩級和多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交換;針對不同來源的數據,探索數據的融合應用,為大氣污染治理的智慧化監管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在數據算法應用上,她牽頭構建了產治污不同步、應急響應分析等算法,在空氣污染應急應對中實現了精準的措施落實效果評估。基于工地監控數據,建立了實時預測模型驗證的工地揚塵精細化遠程監控算法,大大提高了工地監控數據的使用效率和識別精度。她帶領團隊研發的大氣污染問題線索智能算法,通過提高響應速度和決策精準度,顯著提升了大氣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創新“她”說

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我們每個人的期待,也是大氣環境治理工作者的使命和目標。北京市從1998年開始就大規模治理大氣污染,連續實施了16個階段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一微克”行動,朝著目標,我們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邁。2021—2023年,全市PM2.5連續三年穩定達標,這背后凝結了大量的工作。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連、地域相接,處于同一個大氣流場,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才能更好地改善區域空氣質量。近年來,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協同立法、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協同治理,推動了空氣質量同步改善。2023年,京津冀三地的細顆粒物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均6成左右,重污染天數大幅削減,優良天數大幅增加。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下,會同周邊省市攜手共進、協同減排,為區域的空氣質量共同改善貢獻北京力量。

圖片來源:北京市婦聯(除署名外)

撰文:記者 賈朔榮

編輯:段大衛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