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年4月21日(金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海陵王完顏亮將金朝都城從上京(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南遷至燕京(今北京),取名“中都”,寓意其居五京(金朝五都)之中、天地之中。他把宮廷、宗廟、衙署、皇陵等政權核心遷移至此,從此開啟了北京作為大國都城的新紀元。

位于豐臺區鳳凰嘴的金中都城墻遺址

金海陵王完顏亮何以要遷都燕京?海陵王的遷都之舉,使得金朝的統治中心由東北一隅直接肇定在北方漢人居住的地區,便于南下對中原一帶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也擺脫和打擊了女真族的舊勢力。

當金朝統治的勢力已向南擴展到了淮河和陜西潼關的大散關一線,華北大平原也就轉入了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原先設于會寧府的上京,雖是女真族的發源之地,但顯然已難以滿足龐大帝國的需求。而燕京作為遼國陪都的所在,也已具備了建立封建國都的條件。何況,燕京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遷都勢在必行。

金中都復原圖

修建完成的中都城,城內城宏偉,“延亙阡陌,上切霄漢,雖漢阿房、建章,不過如是”;皇城內外,苑囿密布,市面繁榮,士民輻輳;城外四周也修建整齊。當時的金人還有記:“入城,道旁無居民,城壕外土岸高厚,夾道植柳甚整,行約五里,經端禮門外,方至南門;過城壕,上大石橋,入第一樓,七間,無名。旁有二亭,兩旁青粉高屏,墻甚高……”看來,建成后的中都城,還是一座環境優美、街市繁華的都城。

1990年,金中都水關遺址發掘現場。金中都水關的發現,可以基本復原歷史上金中都城內一條重要水系的發源、流經方向和位置。證實了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上是仿照宋汴京的官式作法。

金中都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重要轉折點。金中都規劃有致,以街市繁華、結構華美、宮殿宏偉、苑囿優雅著稱。“延亙阡陌,上切霄漢,雖秦阿房、漢建章,不過如是?!笨上?,如此輝煌壯觀的杰作僅存在了62年便被蒙古軍隊放火燒毀,再經數百年滄桑,早已片瓦無存。

金中都繼承了唐幽州和遼南京舊的城市規制,特別是模仿了宋汴京新的城市建制。坊、巷結合的格局并存于一座城市之中,正是中國古代封建城市規劃由中期向后期轉變的特點。

燕京圖(選自《事林廣記》)

總之,海陵王遷都燕京,是北京建都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作為都城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但恢宏的金中都卻開啟了北京作為都城的新紀元。

來源: 北京市方志館、北京日報、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