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許多城市都已經開始配備AED,但仍有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萬一你或者你的家人突然由于心血管疾病倒在公共場所,可能幾十米外的它就能救人一命,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AED,我們特地邀請到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醫師李建華做了相關解答。

一、心源性猝死等院外心臟驟停發生率居高不下

1、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一種多病因、多危險因素的疾病,心臟在各種原因的影響下,導致外表健康的人突然死亡。在65歲以下的成年人中最常見,男性患者是女性的2-3倍,冬春季節其發生率明顯升高。

有數據統計: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約有60%的患者是由于心源性猝死死亡。

據估計,在美國每年約有10-40萬患者死于心源性猝死。目前,由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患病人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人數仍在不斷增加。

據統計,我國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約為0.04%,雖然低于美國等西方國家,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大,心源性猝死導致的死亡人數高于西方國家,心源性猝死的總人數居全球之首。

2、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多種多樣

心源性猝死可發生于有心臟基礎病的人群,也可以發生在無心臟疾病的人群。心源性猝死一般不會有明顯征兆(部分患者有胸痛癥狀),意識突然喪失是其主要特征。患者在意識突然喪失、心跳驟停、呼吸停止等急性癥狀出現后1小時內發生突然死亡。

心源性猝死的發病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如急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結構性心臟缺陷、先天性心臟病、原發性心肌病等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而年齡(>55歲)、男性、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冠心病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是已經證實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

3、搶救不及時使心源性猝死人數增加

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數中約有90%是發生在車站、地鐵等公共場所,但是搶救成功率卻不足1%,而在其他國家這個數字可以達到15%。

通常情況下,心臟驟停4分鐘后,腦細胞就會因缺氧出現不可逆性的損傷,所以心源性猝死導致的心臟驟停,黃金搶救時間僅有3-5分鐘。但是,由于心源性猝死多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場所,急救車和專業的救護人員往往在這個時間段內不能及時趕到現場。 如果能正確使用AED設備,可以極大提高急救效果,挽救生命。

二、為什么AED能夠引起廣大網友的討論?

1、什么是AED?

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又被稱為傻瓜電擊器,是一種非專業醫務人員也能使用的便攜式III類醫療器械。可以用于搶救因室顫、無脈性室速引發的心臟驟停。它可以自動識別異常心率并及時進行體外除顫,恢復心臟的正常搏動。

一般經過幾個小時的培訓,非醫務人員即可學會如何操作AED設備。相比于心肺復蘇(CPR),其操作方法更加簡單易學。自動體外除顫器會根據具體的心電圖情況來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電擊除顫。目前,公共場所配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器類型包括全自動機型和半自動機型。施救者為患者貼上電擊貼片后,全自動型體外除顫儀即可做出判斷并產生電擊。半自動型體外除顫儀在使用過程中會提醒施救者按下電擊按鈕,進行除顫操作。

2、誤操作會不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

很多人擔心如果自己誤操作對患者實施了電擊,會不會造成二次傷害。其實即使施救者誤按了電擊按鈕,如果患者不具備可進行電擊除顫的條件,自動除顫儀也不會對患者實施電擊操作。

三、為什么AED被稱為是“救命神器”?

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和其他原因導致心臟驟停的患者可達250萬之多。當前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心臟驟停發病人數眾多,另一方面心臟驟停患者院外搶救成功率極低。目前,我國院外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在1%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的搶救成功率可達10%-30%。

據統計,心臟驟停的時間每增加1分鐘,患者的生存幾率就會下降7%-10%。而超過九成的患者在心臟驟停前就會發生室顫等特定類型的心律失常。如果心臟驟停的患者可以在1分鐘之內進行心肺復蘇和人工呼吸,3-5分鐘內進行AED除顫,那么心臟驟停者的存活率可以達到50%-70%。

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也是目前被公認的院前控制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方法。配合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搶救心臟驟停患者,其成功率明顯高于單純的徒手心肺復蘇。由于自動體外除顫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使用安全和操作簡單等優點,因此自動體外除顫器也被稱為“救命神器”。

四、哪些情況應該使用AED設備?

絕大多數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室顫動導致的心臟驟停而引起的,而AED設備正是通過電擊除顫,恢復心臟節律性跳動的設備。因此,體外自動除顫儀的使用和心肺復蘇只適用于心源性猝死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者。

如何判斷患者是否出現心臟驟停?

判斷患者是否出現心臟驟停,要注意以下3個特征:

1、意識喪失

患者突然出現意識喪失,輕拍、輕搖患者雙肩并呼喚,無任何反應。

2、頸動脈搏動消失

大動脈搏動消失是心臟驟停的主要特征,可以通過頸動脈和股動脈進行判斷,由于頸動脈位置好找,通常以頸動脈搏動消失做為判斷標準。

頸動脈位置:用食指和中指并攏,向一側滑動觸摸喉結處旁邊的凹陷部位,即可觸摸到頸動脈,一般檢查時間為5秒,且不進行第二次檢查,如果確定頸動脈搏動消失,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或體外除顫。

3、呼吸停止

將耳朵貼在患者口鼻處,同時觀察患者是否有胸廓起伏,也可以將棉花或羽毛放在患者鼻孔處確定是否有氣體呼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突然出現意識喪失,首先要大聲呼救,求助身邊的人打急救電話,并想辦法取得AED設備。一旦確定頸動脈搏動消失,不管患者是否存在呼吸,都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或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除顫。如果不能確定頸動脈搏動是否消失,患者有突然意識喪失和呼吸停止的時候,也要及時進行心肺復蘇。

五、“救命神器”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在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之前要確保患者當前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避免引起二次傷害。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5個操作要點:

1、開啟自動體外除顫器

打開AED電源(由于品牌不同,有些AED設備開機需要按開關鍵,有些AED設備打開蓋子即自動開機),設備開啟后會發出語音提示,根據語音提示進行后續操作。

2、連接貼片

給患者貼電極片,裝置中自帶2個電極片,應將電極片分別貼在患者的左乳外側和右胸上部(右鎖骨下側),具體位置可以參考AED設備外殼上的圖樣或電極片上的圖片說明。注意電極片要緊密貼合患者皮膚。

提醒:如果患者胸部皮膚較濕,應先擦拭干凈后再貼電極片。 注意避開傷口和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

3、按提示將電機線插入AED設備的相應插口處。

4、雙手離開患者,AED設備自動分析心律

按下“分析”鍵,AED設備開始分析心律,需要5-15秒。在分析心律的過程中,一定不要觸碰患者,以免影響AED設備的分析結果。

分析完成后,如果AED設備提示需要除顫,應立即按下“除顫”按鈕,AED設備將自動進行電擊除顫。此時,設備會提示附近的人要遠離患者。目前,有部分AED設備會在分析心律完成后,自行除顫,不需要施救者按下除顫按鈕。

5、配合進行心肺復蘇

除顫結束后,AED設備會再次分析心律。如果進行一次除顫后,患者沒有恢復有效的心臟搏動,應立即進行5個周期的心肺復蘇,2次人工呼吸加30次胸外心臟按壓為一個周期。繼續重復分析心律-除顫-心肺復蘇的操作。如果AED設備分析不需要除顫,則要一直進行心肺復蘇操作,直到急救人員到達現場。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能立即取得AED設備,應首先使用AED設備除顫,然后再進行心肺復蘇。在專業的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之前,切記不要將AED設備移除或關機。

六、AED在使用過程中安全嗎?

很多人會擔心一個問題:就是使用AED設備施救的時候是否安全?如果對患者進行施救的過程中對其造成傷害,會不會承擔風險?

其實,AED設備是安全性非常高的醫療器械。在搶救的過程中,AED設備會自動分析患者的心律,并根據心律情況判斷是否對其進行電擊除顫,因此也就不存在因為誤操作而傷害到患者的可能性。

另外,目前我國已經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來保護施救者。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七、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其預防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社會大眾現場急救知識匱乏,基本處于不足或缺失的狀態。 因此,對于這種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猝死等急性事件的預防顯得更加重要。

1、識別心源性猝死的預警癥狀

據統計,將近80%的患者在猝死發生的前2周會出現相應的預警癥狀,主要表現為胸痛、胸悶、心悸、暈厥、流感樣癥狀、大汗、反復腸胃不適等。胸痛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現,一般發生在胸骨后方,疼痛邊界不明確,患者主要感覺為悶痛。而在這些不典型癥狀的患者中,有超過90%是發生在猝死前的24小時以內。正是由于預警癥狀的不典型性,也常被人們所忽略,至少有2/3的患者未就醫診治。

雖然,識別心源性猝死的預警癥狀很重要,但是還應該對容易發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提高重視:

家族史:如果直系親屬中有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病史的人,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高發人群;

診斷明確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心臟瓣膜病和腦血管病等;

具備多個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等。

這幾類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觀察身體出現的癥狀,同時要定期進行體檢和心功能監測。

2、身體強壯的中青年人,為什么容易出現猝死?

研究證實:在器質性心臟病中,早發冠心病是導致中青年人出現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原因,約占所有發病患者的75%-80%。如果男性年齡<55歲,女性年齡<65歲,被診斷為冠心病,即為早發冠心病。

另外,一些非器質性因素,如巨大壓力、突然劇烈運動、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劇烈的情緒波動以及突發的應激狀態等,也使中青年人的猝死率明顯增加。

3、如何預防心源性猝死?

在我國,引起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中超過50%是冠心病,其次是非缺血性心肌病 (如擴張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心臟瓣膜病、離子通道病、藥物所致心律失常等。患有基礎病的患者其猝死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5-10倍。

因此,針對基礎疾病進行積極地預防和治療,如戒煙酒、合理運動、降血脂、降血壓以及控制糖尿病進展等手段,對于預防心源性猝死至關重要。對于已經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要積極進行血運重建,其他類型的心血管疾病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介入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植入心臟起搏器和射頻消融術等。

長期以來,大眾對現場急救的認識一直處于錯誤的狀態,大部分人認為現場搶救是專業醫務人員做的事情。目前,中國心肺復蘇技術的普及率還不到1%。

在討論增加AED設備的配置和使用方法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的是普及急救知識的學習。當遇到心臟驟停患者的時候,即便身邊沒有AED設備或是專業的醫療急救人員,正確的心肺復蘇操作也會為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搶救機會。因此,在我國推廣和普及院前的急救知識迫在眉睫。

(作者:張靜)

科學性把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主任醫師李建華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