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Dugong)是一種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屬于海牛目海牛科。它們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海草為食。儒艮體長可達3米,體重可達600公斤。它們的外形與海豚相似,但頭部更圓,吻部較短。儒艮的四肢呈鰭狀,尾巴扁平呈葉片狀。它們的分布范圍遍及印度洋和太平洋,包括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注意到,據英國的《衛報》7月2日報道,瓦努阿圖的儒艮種群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在南太平洋的埃法特島(Efate)哈瓦那灣(Havannah Bay),游客曾經能夠頻繁看到這些溫和的“海牛”在淺水區覓食。但在近年來,儒艮的蹤跡已經變得越來越稀少、甚至難得一見了。
瓦努阿圖(Vanuatu)是一個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是太平洋島國中面積第四大的國家。它地處斐濟(Fiji)以西,澳大利亞東北方向約1,750公里處,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以東。瓦努阿圖由約83個島嶼組成,屬于美拉尼西亞群島的一部分,其一年四季均為熱帶海洋性氣候。首都為維拉港(Port Vila),位于該國的主要島嶼之一——埃法特島(Efate)上。那里的海域,也是儒艮的棲息地之一。
衛報的報道中提到,哈瓦那灣的一家度假村老板格雷格·佩琴(Greg Pechan)表示,以前看到儒艮在海草中游動覓食是一種常見而美妙的體驗。海洋科學學生海蒂·喬伊(Heidi Joy)也提到,幾年前她每天早晚都能看到儒艮,但現在這種景象已不復存在。
圖片在全球范圍內,儒艮是“易危”物種。圖片來源:IUCN紅色名錄評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儒艮列為“易危”物種,但在瓦努阿圖這個國家,儒艮數量仍然不明確。瓦努阿圖環境科學協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娜·肖(Christina Shaw)指出,瓦努阿圖需要緊急進行全國性的儒艮和海草評估,以了解它們的實際數量、分布及受威脅的情況,搞清楚這個國家的“家底”到底有多少。
我們知道,進行全面的生物調查往往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從空中調查到潛水研究,再到數據分析和報告撰寫,這些工作都需要專業設備和人員,而這些都需要資金。瓦努阿圖作為一個小島嶼國家,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可能難以騰出足夠的資源進行這樣的調查。此前,1987年的一次空中調查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全國性評估,自那以后,再沒有進行過類似的調查。也就是說,已經有30多年沒有做過調查了。
那么,儒艮為什么越來越少?它們面臨的威脅又是什么呢?
從全球范圍內來看,儒艮面臨著漁網捕撈、船只交通、沿海開發和狩獵的威脅。而在瓦努阿圖,儒艮曾經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它們的油用于烹飪,其他部位被制作成工藝品。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瓦努阿圖的一些島嶼頒布了地方禁令,保護儒艮。2010年,瓦努阿圖政府簽署了聯合國《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中的儒艮諒解備忘錄,承諾要保護儒艮及其賴以生存的海草。
不過,氣候危機對儒艮的威脅日益增加。瓦努阿圖位于太平洋“火環”(Pacific Ring of Fire)地帶,頻繁遭受火山和地震的侵襲,也是熱帶氣旋多發地區。當強風暴和氣旋襲擊瓦努阿圖時,海草被沖上岸,雨水和碎屑在水面上形成沉積物,遮蔽了海草賴以生存的陽光。據估計,每年全球約有7%的海草消失。
2023年3月,雙臺風朱迪(Judy)和凱文(Kevin)襲擊了瓦努阿圖,導致哈瓦那灣的海草草甸大量減少。專家表示,當海草減少時,儒艮被迫遷移到更深的水域,耗費更多精力覓食,導致它們迅速消瘦。而且,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對儒艮及其棲息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雨水和碎屑沉積物遮蔽了陽光,影響了海草的生長,儒艮被迫遷移,尋找新的食物來源,進一步加劇了它們的生存危機。
除了儒艮,瓦努阿圖的海草狀況也缺乏數據支持,這使得爭取保護資金變得困難。肖說:“資助者不喜歡為研究買單,但如果我們不知道情況,又怎么做保護工作呢?”
其實,瓦努阿圖儒艮的生存危機,其實不僅僅是一個物種保護的問題,更是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退化的縮影。儒艮數量的急劇下降揭示了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深遠影響。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不僅破壞了儒艮的棲息環境,也威脅到了依賴這些生態系統生存的其他物種。
瓦努阿圖政府和國際社會在保護儒艮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頒布了一些地方禁令、CMS國際公約的MOU的簽署。但,筆者認為,這些措施顯然還不夠。為了有效保護儒艮,瓦努阿圖恐怕還是需要進行全面的全國性評估,了解儒艮的實際數量和分布情況。此外,還需要加大對海草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確保儒艮有足夠的食物來源。
海洋與濕地·小百科
儒艮(學名:Dugong dugon)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易危物種。其分布范圍覆蓋了從東非到大洋洲瓦努阿圖的熱帶和亞熱帶沿海及島嶼水域,共計涉及到48個國家。儒艮目前僅存的一些殘余種群正面臨滅絕的邊緣。
儒艮之所以特別容易受到人為干擾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它們壽命長(可達70年以上)且繁殖速度慢。全球的儒艮種群已經因為過度捕撈而遭受重創,主要是由于直接捕捉其肉、皮和油脂,以及棲息地喪失(海草床)。對儒艮威脅最大的因素是刺網的致命傷害,儒艮在刺網中被誤捕而喪生。其他威脅還包括污染、船只交通和非法捕獵。
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的規定,儒艮及其任何部分的貿易被禁止或受到嚴格限制。然而,盡管在許多國家儒艮已得到法律保護,它們依然極其容易受到持續的人類活動壓力。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并執行保護政策,以合法地解決刺網問題,保護儒艮免受進一步的傷害。
(以上信息來源:IUCN紅色名錄評估)
THE END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供參考。
訊源 | 衛報、CMS儒艮MOU、IUCN紅色名錄、維基百科等
編譯 | 王芊佳
審核 | Samantha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