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似乎是一種很常見又很普通的植物。特別是在重慶,無論是巴南天心寺、北碚縉云寺、巴岳山慧光寺這樣的名山古剎,還是在中央公園、幸福廣場、園博園這樣的休閑廣場,都很容易找到銀杏的身影。

在春天,銀杏的嫩葉翠綠可愛,呈現春光的美好;而到了秋季,金黃的葉子鋪滿大地,是秋天獨有的風光;當寒冬將至之時,銀杏樹奉獻的白果用來燉制雞湯或甜品,又是抵御風寒最好的慰藉。

圖源:Pixabay

銀杏樹,“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不知道你是否留心觀察過,路邊的銀杏樹似乎有一些能產白果,而另外一些則沒有。

這是因為大部分的銀杏樹都是雌雄異株的,也就是雌球花與雄球花分別生長在不同的株體上。雄樹開雄球花,負責傳授花粉;雌樹開雌球花,負責產生種子。大約在每年3至4月,雄樹上開始產生花粉,通過風的力量傳播到雌花上,到了9至10月,雌樹就會長出帶有肉質種皮的種子了。

那么如何區分銀杏的雌樹和雄樹呢?除了在秋天盯在樹下,看看是否“結果”之外,在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樹形來觀察,通常來說,雌樹的樹姿比較舒展,枝條和主干的夾角比較大;而雄樹則比較直立,枝條會和主干近乎平行生長;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還可以發現雌樹落葉較早,而雄樹相對晚一些。

在自然界中,野生的銀杏“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雌雄比例差不多是9:1。但銀杏作為城市行道木時,園林綠化部門一般只會栽植雄樹,而不會選擇雌樹。之所以不選擇雌樹,主要還是因為銀杏的“果實”落到地上很容易腐爛發臭,影響道路的衛生。

白果的“秘密”

作為裸子植物,銀杏其實并不存在真正的花和果實結構,種子外面類似果肉的結構,其實是銀杏的外種皮。當銀杏的種子尚未成熟之時,外表是綠色的,也不會產生臭味;而當種子逐漸成熟,外表開始變黃之時,種皮之中就開始產生丁酸、己酸等脂肪酸,它們與氧氣接觸后就會產生類似水果腐爛的味道。

這種氣味,雖然人聞著不適,但卻是給動物們的信號,這相當于宣告了種子已經成熟。當動物們前來飽餐一頓的同時,也順便幫助銀杏傳播了種子。不過我們的先祖可能也在無意之中窺見到了白果的“秘密”。我國古人很善于將白果作為食材和傳統藥材,讓銀杏發揮著巨大的價值。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白果中含有微量氫氰酸及一些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所以不宜多吃。另外路邊的銀杏樹結的白果也不要輕易采摘,因為這些銀杏樹不僅長時間吸收著汽車尾氣等有害物質,并且還會定期噴灑農藥,所以食用這些白果風險很大。如果想食用白果,一定要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并且食用前務必做熟。

天然“記錄儀”

其實,銀杏不僅能帶來白果這種復雜又神奇的食物,它自身的故事也足夠離奇曲折。

銀杏是非常古老的物種,早在距今約2.7億年前的二疊紀,在恐龍尚未出現之時,最古老的銀杏綱物種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了。根據化石證據,銀杏目家族曾經“人丁興旺”,出現過至少5個科上百個物種,曾經廣泛分布在當時世界的各個大陸。銀杏家族不僅目睹了恐龍的興起和衰亡,白果也極有可能曾經是恐龍的食物。

但隨著白堊紀被子植物的興起,以及全球氣候的變遷。銀杏目的植物也和其他裸子植物一樣迅速地衰落。如今的銀杏,是銀杏目銀杏綱銀杏科銀杏屬唯一的物種了。甚至根據最近的系統學研究發現,銀杏與其他裸子植物的親緣關系都很遠,它甚至可以單獨劃出一個“銀杏門”,是其中唯一的物種。

銀杏古老的血脈,讓它成為研究生命演化和氣候變遷的重要“記錄儀”。就比如它扇形帶凹缺的葉片形狀,正是忠實地延續著上億年前祖先的模樣。而通過銀杏化石和現存銀杏的對比,也讓科學家們可以得知古大氣的氣候環境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也對預測未來地球溫室效應的情況提供了重要依據。

而銀杏的僥幸存活,完全得益于我國南方崇山峻嶺的庇護。自更新世中期(58萬年至14萬年前)以來,銀杏只在我國南方有三個野生種群。不過好在銀杏樹雖然自身生長緩慢,但很容易通過分蘗的方式進行繁殖,我國古人尤其喜愛銀杏樹,經常把它種植在庭前屋外,尤其是寺廟道觀之中,并給予了它“公孫樹”“鴨掌樹”“白果木”等別稱。正因為我國古人對銀杏細心的呵護,它才擺脫了滅絕的風險。銀杏也早已經走出國門,作為東方神韻的代表,在全世界各地區扎根發芽了。

而這里,也不得不提我們重慶與銀杏的淵源了。在重慶南川區的金佛山地區,這里是野生銀杏最后的“避難所”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發現年輪結構最完整、跨度最長、植株數量最多、單株樹齡最高的野生銀杏群落。尤其是金佛山北坡的一株老銀杏樹,樹齡據估算約有2500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銀杏樹之一。假如你有機會來金佛山,一定不要錯過與這株老銀杏樹的邂逅喲!

供稿單位:重慶科普作家協會

作者:花園里的卡西莫多

審核專家:李涵斌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