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給地球帶來生機。自古以來,人類就十分關注這一能量的源泉。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是,直到近代,人們才對太陽有了科學的認識:太陽是居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其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表面溫度高達6000℃;它以氫為燃料進行持續的核聚變從而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向四面八方輻射光和熱,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各大行星。

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陽能約為1021 J,相當于1000億t石油的能量,是目前人類化石能源年消耗量的10倍。因此,太陽能可以充足、可持續地作為人類的直接或間接能源。太陽能的另一大優勢是清潔性,使用太陽能不會產生廢氣和廢料,對環境友好。除了這些優勢外:太陽能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包括分散性和間歇性。太陽光可近似為6000℃的黑體輻射分散在地球表面,包括6%的紫外光(波長小于380nm)、52%的可見光(波長為380~780 nm)和42%的紅外光(波長大于780nm)。當通過大氣層時,有將近一半的能量被反射和吸收,光譜中出現凹凸不平的形狀,是由于大氣中臭氧、水、氧氣、二氧化碳等分子的振動吸收造成的。實際到達地面的太陽能能量密度只有1.37 kW/m2(太陽光直射時)。因此,需要較大的受光面積才能達到較大的功率。此外,地球自轉造成的晝夜更替、地球公轉造成的季節變化和局部天氣變化,均會造成日照強度隨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這種不穩定的能源輸出,需要新的技術來實現按時按需地使用。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的利用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可以概括為三種方式:①光化學轉化。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陽光提供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糖類分子,并釋放氧氣。②光熱轉化。這類應用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和生產中,例如晾曬衣物,或者是將太陽光聚集起來加熱熔鹽,然后加熱蒸汽直接利用,或者利用高溫蒸汽推動汽輪機進行間接發電。③光伏發電。通過太陽能光伏電池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用來驅動常見的電氣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腦、機器人和電動汽車等。

供稿單位: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

作者:潘復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審核專家:毛弋,重慶市科學傳播專家團首席專家,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教授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