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最牽動人心的莫過于這場來勢洶洶的大雨。在“暴力梅”的連日“攻擊”下,桐廬多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然而,在江南鎮深澳村和鳳川街道翙崗村,暴雨滂沱中,村莊仍保持著往日的寧靜,面對連日強降水,村民們卻自信滿滿毫不擔心,還登上了微博同城熱搜榜第一!其中有何奧秘?
小布趕往兩地,為大家實地揭秘。八百米暗渠貫穿整村
千年來未遇洪澇災害
雨一直下,來到江南鎮深澳村,村民申屠肖山指著老街路面很是驕傲,“下雨天,我們老街路面基本是‘干’的,沒有積水,確實是古人的智慧。”
深澳的“澳”,指的是渠澳,單看村名,就知道這個村莊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深澳村水系資源豐富,距今有千年歷史,先人在規劃村落建設時,首先規劃了村落水系。深澳的村落水系是一個獨立的供排水系統,它由溪流、暗渠、明溝、坎井和水塘五個層面立體交叉構成,各自獨立,相互聯系,充分調控地面和地下水資源,將飲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開處理,并讓水始終處于流動狀態。
深澳是一個建在溪灘邊的村莊,一條名叫應家溪的河流蜿蜒穿過村莊。深澳西側有一條叫后溪的人工溪流,它將應家溪上游的水引入,平時可用作灌溉,到洪水時可用于分洪。
在申屠肖山的印象里,深澳村從來沒有發生過內澇,即使暴雨洪水,村里都是“安然無恙”。“深澳村地形東高西低,落差將近五六米,明溝暗渠相結合,可以將地表水完全排進地下水澳。”申屠肖山介紹,村內暗渠的構造尤為巧妙,長約800米,深入地下約4米,寬1.5米,高2米,貫穿整個村莊。渠底用卵石鋪成,渠上建筑成拱頂,成人可進出疏浚,渠水清澈甘洌。暗渠上方建房,形成如今深澳村的老街。為方便取水,每隔一定距離就開一個水埠,由于水埠比較深,當地人稱之為澳,也被稱為“江南坎兒井”。
目前,村里留存有17口坎兒井,“以前沒有自來水,這里的水是洗菜吃飯用的,到了大雨天,坎兒井是排洪用的。”申屠肖山說道,村里的坎兒井按用途分為吃井、洗井和洗澡井,同時,這些坎兒井也起著消防滅火的作用。
與這條暗渠并行的還有一條水溝,從各家門前淌過。每幢四合院的天井都有排水溝,根據明清時的風水學,稱為四水歸一。天井里蓄的雨水流入門前的水溝,同時帶走生活污水。順著水溝,我們來到村口大塘。申屠肖山介紹說,“深澳大塘可以兩用,旱的時候放水為下游灌溉土地所用,澇的時候村里的水都往大塘流,大塘則用4個排水口排水。”
“我們村里還有好多水塘,低于地面一公尺左右,每個水塘都有排水出口,和地下水網連在一起,歷經千年,到現在基本是疏通的。”申屠肖山驕傲地說道。除了村口的大塘,深澳村還有著11個水塘,不僅可以排水,還供村民生活使用。穿梭在深澳村的古巷弄堂,每隔一里路就有一個水塘,根據它們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們的用途。 如“吃水塘”,則為了滿足人們的飲用水需要,水塘三面以卵石砌壁,一面鋪以青石板,青石臺階延伸至水面,方便人們取水使用。五級水系獨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將生活用水、飲用水、農用水用一個完整的體系呈現了出來,歷經千年,到今天依然能夠使用。也正是得益于如此完整的水系,可在最大程度上使深澳免受水旱災害的侵犯。石阜水系石泉水系2023年,桐廬江南鎮古村落水系入選省水利廳公布首批浙江省重要水利工程遺產資源名錄,深澳水系便是其中最為知名的。除深澳外,江南鎮古村落水系還包括石阜、石泉等古村落的水系,既有工程領域的創新手段,又有社會治理的人文關懷,凸顯了治水管水用水的系統思維和追求水與自然、水與環境、水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對于研究工程營造技藝、村落規劃治理等都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地勢優勢+古人智慧+現代水利工程
千年古村從不積水
了解了深澳村的排水奧秘后,我們來到了鳳川街道翙崗古村。“翙崗村建村1000多年,選址的時候比較科學,村莊地勢南高北低,自然下的雨在地面上直接就能‘消耗’一大部分。”翙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小明介紹,除了地勢上的優勢,翙崗村東邊有條大源溪,大源溪的上游還有個肖嶺水庫,在精心選址和現代水利的加持下,村外的大水不會沖擊村莊,村外農田也能安全渡過“梅雨季”。翙崗是以水渠為經緯的古村落,各類建筑物依水而建。翙崗老街長420余米,縱貫全村,老街上,沿街的水渠常年流水不斷,清澈見底。“村里地下水系也非常發達,地面上的水流到水渠,直接可以排出村外。”吳小明繼續說道,這條古水系沿翙崗老街地下流淌,沿街設有6處澳口,不僅可以防內澇,還有一個設計不得不令人贊嘆古人的智慧。“古人在水澳里造了一條‘壩’,永遠是三七分。”吳小明口中的“三七分”即三分用于生活用水,七分用于灌溉農田,這也是翙崗古水系的精妙之處。據考證,翙崗村古水渠是元朝末年修建的,取用的是大源溪和小源溪交匯處的地下水,相傳這條水渠就是當年劉伯溫在翙崗時指導人們修建的,開鑿兩條地下暗渠,一條將水引入村內,供人們取水、洗滌之用;另一條引水到村外的谷井,用于灌溉農田。不僅如此,翙崗人甚至還可以人為控制水位,備受村民和游客喜愛的“洗街”就由此而來。每年盛夏來臨,當地村民就會根據天氣情況,在下午1點到3點,將街南邊的水澳出水口用石條或木板一堵,水很快就會滿上街來,清涼的渠水沿著街面流淌下去,街面的溫度立即降了下來,放水之時,眾多村民、孩子前來玩耍嬉水,成為盛夏時節古村的一道清涼風景。大雨不斷沖刷地面修建已千年的古水系歷久彌新在現代社會仍舊以其強大的功能和獨特的魅力為更多人所贊嘆讓我們不僅看到古人的智慧更能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哲學
來源: 桐廬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