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碳庫,生動形象地闡明了森林在國家生態安全和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與作用。森林被譽為“綠色水庫”,這是因為它們具有強大的水源涵養能力。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山上栽滿樹,等于修水庫。”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森林在保持水土、凈化水質方面的重要作用。
森林通過多層結構——林冠層、灌木層、草本植物層、枯枝落葉層和土壤層——對降水進行截留、吸收和貯存。這種層層截留的機制,有效地減少了地表水土流失,同時,森林的根系和土壤層還具有強大的持水性和滲透性。
(圖片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林冠層:林冠層是森林對降水進行第一次截留的地方。它通過物理蒸發,將一部分降水返回大氣中,同時,穿透水、莖流水和截留水的形成,進一步調節了降水的分布。
枯枝落葉層:枯枝落葉層像一張“地被”,保護土壤免受雨滴的直接沖擊,同時,它又像一層“海綿”,在有雨時吸水,在無雨時散發水分,調節地表土壤水分。
土壤層:土壤的滲透性直接影響降水的蓄存和滲透。森林土壤的團粒結構有助于提高降水的蓄存能力。
據統計,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以貯存5—10噸水。茂密的森林在下雨天能截留15%—40%的降水量。森林枯枝落葉層每年所能涵養的最大水量為186.5—223毫米(杉木林)和314.5—377.4毫米(混交林),顯示了其顯著的蓄水作用。
森林不僅涵養水源,還能調節徑流、削減洪峰流量。在小流域上,森林覆蓋率的增加可以顯著削減洪峰,推遲洪峰到來,增加枯水期流量,推遲枯水期到來時間,減少洪枯比。
研究表明,小流域森林覆蓋率每增加2%,約可削減洪峰1%。當森林覆蓋率達到最大值100%時,可削減洪峰40%—50%。這種調節作用對于減少洪水災害、保護河流下游地區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通過自身的水文調節功能,形成了一個連續的內循環系統,為林下經濟、農田灌溉、畜禽養殖等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供給。森林是地球上寶貴的自然資源,它們以“綠色水庫”的形式,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
來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