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開篇的新聞播報

(舞臺燈光聚焦在電視屏幕上,新聞女聲嚴肅地播報)

新聞女聲: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舞臺燈光轉至周醫生和晶晶,周醫生關掉電視,長嘆一口氣)

場景二:客廳內的對話

周醫生:(嘆氣)哎......真是太遺憾了。

晶晶:(好奇)爸爸爸爸,我記得老師說過,這個袁隆平爺爺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能吃得飽飯。不會再餓肚子。

周醫生:沒錯,袁隆平爺爺可是個了不起的科學家。20世紀60年代,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培育雜交水稻的觀點,打破了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1964年,他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最終在1973年成功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晶晶:哇,那一定很不容易吧!

周醫生:是啊,這個品種的推廣,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有效地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問題,讓我們國家從此遠離了饑餓的威脅。

場景三:回憶袁隆平的成就

(高主任加入對話,手中拿著一本關于袁隆平的書籍)

高主任:說起袁隆平院士的成就,那可是舉世矚目的。他不僅獲得了國家發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還被授予了“先鋒”等榮譽稱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頒發給他“科學獎”,他是真正的國際巨星。

晶晶:爸爸,袁隆平爺爺這么偉大,他一定很忙吧?

周醫生:是的,他的一生都在為科研工作忙碌。即便在晚年,他也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帶領團隊研究超級雜交稻。

場景四:袁隆平的科研精神

(舞臺燈光轉暗,出現投影,展示袁隆平在田間工作的畫面)

高主任:袁隆平院士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在堅持科研。他常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晶晶:那我怎么才能像袁隆平爺爺一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呢?

周醫生:晶晶,袁隆平爺爺曾說過,“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這意味著,你需要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勇于創新。

場景五:緬懷與傳承

(舞臺燈光再次聚焦到電視屏幕,播放袁隆平院士的悼念報道)

新聞女聲:“袁隆平院士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顆編號8117的‘袁隆平星’。我們將繼承您的遺志,完成您未竟的事業!夜空中最亮的星,將指引我們前行……”

(舞臺上的晶晶拿出一張袁隆平的照片,輕輕放在心口)

晶晶:袁隆平爺爺,您的精神會永遠指引著我。我也要像您一樣,努力學習,勇于實踐,成為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場景六:結束與展望

(舞臺燈光漸亮,舞臺上出現一群學生,他們手中拿著稻苗,代表著新一代的科學家)

周醫生:(站起來,面對觀眾)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一部充滿奮斗與拼搏的史詩。他的離去,雖然讓我們感到悲痛,但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讓我們記住他,學習他,繼承他的遺志,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未來,繼續努力奮斗!

(學生們齊聲喊出)袁隆平爺爺,我們不會忘記您!我們會繼續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舞臺燈光慢慢暗下,音樂響起,劇終)

來源: 桂粵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