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布置:一間簡潔的客廳,電視正在播放新聞,周醫生與晶晶坐在沙發上)

場景一:新聞播報

(電視新聞女聲)
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場景二:周醫生與晶晶的對話

周醫生:(嘆氣)哎......真是太遺憾了。

晶晶:爸爸爸爸,我記得老師說過,這個袁隆平爺爺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能吃得飽飯。不會再餓肚子。

周醫生:沒錯,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沖破傳統學術觀點的束縛,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成果從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

場景三:高主任加入討論

高主任:袁隆平院士還獲得過國家發明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改革先鋒”等稱號,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20余項國內國際大獎。在2019年被授予了“共和國勛章”。

周醫生:高主任說得沒錯,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2020年,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

晶晶:袁隆平爺爺真是太厲害了。

場景四:袁隆平的精神傳承

高主任:不僅如此,就是這樣一位功勛卓著、譽滿全球的大師,一直以來堅持親自給研究員、普通學生等講解最新的前沿科技。直到今年初,90歲高齡的他,還堅持開展科研工作。如今,在他的身后,幾代年輕的科學家,已經逐漸擔當起振興中國種業的重擔。

晶晶:爸爸,要怎么樣才能變成這么厲害的科學家???

周醫生:袁老師經常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背藢W習書本知識之外,我們也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進步。

場景五:緬懷與寄托

(電視里的新聞女聲)
“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顆編號8117的‘袁隆平星’。我們將繼承您的遺志,完成您未竟的事業!夜空中最亮的星,將指引我們前行……”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傳來,人們特地摘來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門前的空地上,寄托無盡的哀思。(配樂)

晶晶:老師還說過,“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爺爺常說的一句話。我也要像他一樣努力學習,成為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結尾音樂響起,燈光漸暗,劇終)

來源: 桂粵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