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龍巖市上杭縣龍翔村首次發現240多枚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結束了“福建沒有恐龍”的歷史,也揭開了福建地質人探尋恐龍化石的序幕。3年多以來,福建省龍巖上杭縣的恐龍足跡規模不斷擴大,累計發現恐龍足跡化石近1500枚,是已知全球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并建立了新的足跡屬種。本期《相約科普》欄目邀請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玉娟、鄧克一起重返白堊世,探索恐龍世界。

重返白堊世,與 “龍”共舞

《相約科普》第十三期

一、恐龍足跡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恐龍足跡作為最常見的遺跡化石,是恐龍在行走時遺留下的足跡所形成的化石。半干旱氣候與頻繁的湖面升降為恐龍足跡的形成及保存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發現恐龍足跡化石對研究恐龍有哪些幫助?

****恐龍足跡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系,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

三、上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有哪些意義?

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的發現,極大地拓展恐龍活動的區域,也顯示了福建恐龍足跡群的巨大研究潛力,對于我國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來源: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