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野三七,五加科人參屬植物,類文山三七,紫桿紫芯,又稱“金平黑人參”,國內主要種植于金平縣銅廠鄉、者米鄉、金河鎮及綠春縣平河鄉,種植面積不到500畝;此外,金平縣還種植有白芨、黃精、重樓、砂仁、草果、通關藤、南板藍根等藥用植物。

據2017-2018年在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蒙自縣、個舊市、紅河縣的金平野三七、白芨、黃精生產基地調查,發現9月中下旬至次年的5月中下旬,均有嚴重的銹病發生。

【金平野三七銹病】“黃膩”、“黃皰癥”,病原物為人參夏孢銹菌,屬擔子菌亞門、銹菌目。主要危害葉片,初發病時在葉片反面產生針尖狀的小黃點,逐漸擴大為不規則的放射狀病斑,邊緣不規則,上有黃色銹狀夏孢子粉堆,嚴重時穿透葉面,導致葉片畸形、穿孔直至脫落。


金平野三七銹病正面


金平野三七銹病背面

【德宏州竹節參銹病】癥狀同金平野三七銹病


德宏州竹節參銹病

(云南中醫大張磊博士供圖)

【白芨銹病】初發病時在葉片正面形成針尖狀黃色小斑點,隨后布滿淡黃色病斑;在葉背面可見到散生的黃色夏孢子堆,夏孢子散生或聯合成大塊,葉背病菌部隆起。病原菌為擔子菌門冬孢菌綱銹菌目鞘銹菌屬真菌。

白芨銹病(紅河州農業科學院周浩拍攝)

【黃精銹病】發病初期,在葉片兩面散生淺黃色長形至卵形褐色小膿疤,后小皰破裂,散出鐵銹色粉狀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圓形或長圓形突起,開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后期會造成葉片枯死。

黃精銹病

【預防與控制】1. 該病害在18-28℃易發生,日均氣溫低于22℃或高于33℃以上不易發生。因而在每年的日均氣溫即將達到22℃,或者即將低于33℃時,沖施枯草芽孢桿菌500克/畝、哈茨木霉菌50克/畝,同時沖施以色列海法魔粒豐控釋肥2.5-3公斤/畝、邁騰中微量元素肥3公斤/畝;或者安泰生(丙森鋅)、綠大生(代森錳鋅)間隔5-7天交替噴霧2-3次。

2. 鉀肥能提高植株抗病等抗逆性,增施磷酸二氫鉀等磷肥、鉀肥,提高野三七、白芨、黃精等對銹病的抗性。

3. 發現病害時,在早晨有露水時摘除病葉及附近的染病蕨類葉片,帶出焚毀;葉銹特(50克/畝)、敵銹鈉(75克/畝)、敵銹酸鈉(75克/畝)、富力庫(25%戊唑醇)2000倍/好力克(43%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拿敵穩(25%胯菌酯+50%戊唑醇)5000倍(每次從三種戊唑醇選擇一種)、20%粉銹寧乳油1000倍+40%氟硅唑乳油10000倍,上述5種配方選擇一種交替用藥,第一、第二遍間隔2-3天,第二、第三次間隔5-7天。

【特別注意】上述配方在白芨上使用安全,在金平野三七、黃精上仍未試驗藥效與安全性,無論金平野三七、白芨還是黃精銹病,在使用文中提供農藥時請先選擇一小塊噴霧試驗藥效與安全性!

作者:郭建偉副教授/云南省科技特派員

聲明:1. 如果大家對于金平野三七、白芨、黃精銹病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

2. 本文受郭建偉2016年度、2017年度云南省三區服務項目支持。

3. 本文為原創科普推廣文。

來源: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